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领域,几乎所有导演的电影中都涉及对死亡的描绘。但像前苏联电影导演塔可夫斯基这般集中并突出表现人类生死问题的导演尚不多见。塔可夫斯基作为享誉世界的电影艺术大师,他的雕刻时光、梦境、诗电影、长镜头以及浓郁的东正教文化特质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生与死同样是塔可夫斯基电影中所探究的重要母题,本人正是从塔可夫斯基的一生中的七部半电影出发,试图全面论述其电影中探寻的生死问题。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塔可夫斯基电影中所关注的生死问题,并补充说明了死亡本体论的相关概念以及对塔可夫斯基生死观产生影响的时代背景。明确限定了研究对象,介绍了本文在论述过程中所选择使用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第一章针对塔可夫斯基七部半电影中的主要内容与人物进行相关介绍与分析:《伊万的童年》中的战争;《卢布廖夫》中的精神受难;《索拉里斯》中的垂死临终;《潜行者》中的信仰挣扎;《乡愁》中的饱含宗教意义的自焚;《牺牲》中的末世论恐慌。第二章根据第一章的分析,初步梳理出塔可夫斯基电影对于生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然后扩展了塔可夫斯基电影中死亡范畴的外延。除了物质性的肉身死亡之外,塔可夫斯基更多地观照到了广义上的死亡,即:受难、孤独、寻找、疯狂、救世。而死亡范畴的丰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命内涵的丰富。通过广义上生死概念的演绎,分析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第三章回归到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本体,重现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死亡场景:《伊万的童年》中梦境与死亡的对比;《卢布廖夫》中漫长的忍耐;《索拉里斯》中的垂死挣扎。《潜行者》中的终极拷问;《乡愁》中的临终步道与自焚;《牺牲》中的焚烧房屋。通过对影片的分析,发掘塔可夫斯基是如何通过电影的影像语言来表现生与死。进一步归纳出三种影像表达方式:自然元素的影像,梦的影像还有时间性的长镜头。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整篇论文的思路,结合塔可夫斯基的生长环境与所处时代背景,得出结论: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生死问题的独创性在于对死亡的直面,也就是向死亡而生存。他深知死亡是生命的常态和无法逃避的最终归宿,仍然虔诚地用牺牲拯救死亡。与其被动地等待死亡,不如自由自觉地以死亡战胜死亡。在如此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中,更加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