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在使用6000U和3000U依诺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情况,研究食管癌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两种剂量的依诺肝素在疗效上的差别及使用是否安全。方法:将2016.08至2017.12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三病区住院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6000U)和低剂量(3000U)依诺肝素组,于围手术期行物理联合依诺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观察和分析入组患者在两种剂量依诺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后VTE的发生情况,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血栓阴性组与血栓阳性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计划纳入食管癌患者共76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术前纳入患者数86,根据排除标准排除5例,最终符合研究标准者共计81例,低剂量组(3000U依诺肝素)42例,高剂量组(6000U依诺肝素)39例,发生VTE患者共计26例,发生率为32.10%。2、所有VTE均在术后7天内发现,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24例,仅有浅静脉血栓形成的1例,1例患者既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又有浅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血栓的部位为左、右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腋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管壁,下肢肌间静脉,大隐静脉。血栓大小:11.08±11.77mm(0.6mm-39mm)。3、食管癌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期间VTE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癌(32.10%VS10.62%,P=0.000)。4、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治疗期间发生VTE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大于60岁、围手术期行了输血治疗、术后持续卧床时间>72h。5、血栓阳性组与血栓阴性组术前、术后Caprini评分均无显著差异(3.81±1.06 VS 3.53±1.14,p=0.293;7.92±1.35 VS 7.67±1.11,p=0.380)。血栓阳性组术后第三天的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术后第七天的D-Dimer、FDP,术后一月的D-Dimer、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血栓阴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D-Dimer、FDP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也有显著差异(P<0.05)。6、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基线平衡,两组术后VTE发生率为(20.51%VS42.86%,p=0.031),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等不良事件。7、高剂量组与低剂量在实验室指标方面仅在术后第三天的超敏反应蛋白及术后一月的纤维蛋白原低于低剂量组(P<0.05),其余血液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D-Dimer和FDP均于术后第一天开始明显升高,术后第七天开始逐渐下降,直到术后一月恢复至正常。两组患者D-Dimer和FDP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无显著差异(P=0.772,P=0.720)。结论:1、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治疗期间VTE发生率高,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2、年龄大于60岁、术后卧床时间超过72小时、围手术期行输血治疗为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VTE的危险因素。3、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治疗期间,6000U依诺肝素较3000U依诺肝素VTE发生率更低。并且安全可靠,并不会导致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不会增加大出血的风险。4、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治疗应持续到术后一月,这对预防VTE的发生更加有利。5、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治疗使用6000U依诺肝素时,仍有20.51%的VTE发生率,充分说明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以期找到更加有效并且安全的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