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群作为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社会有机体,促进了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但城市群也是资源消耗的主体,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造成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2006年“长株潭3+5”城市群城市化率达到40.84%,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4.16%,说明“长株潭3+5”城市群正在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增长时期。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而,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的概念来衡量人类活动是否超过了城市群生态系统的阈值。本文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对“长株潭3+5”城市群1997-2006年之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该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一直处于赤字状态,人均生态承载力赤字从1997年的0.223061377hm~2增加到2006年的0.53976039hm~2,10年间增加了140%,而且从2002年开始生态赤字增速有加快的趋势。通过使用因子分析法对人均GDP、人口数量、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客运量和人均耕地面积等9个影响“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承载力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第二产业比重、客运量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生态承载力需求上具有相对显著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则在生态承载力供给上具有相对显著的影响。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城市群快速轨道交通网、城市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和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等政策和措施来提升“长株潭3+5”城市群的生态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