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olid-pseuodopapi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 SPT)在1959年由外国学者Frantz首先报道,故为纪念他该肿瘤又被命名为Frantz肿瘤。它是胰腺肿瘤中极为罕见的一种类型,由于过去认识的局限,国内外学者曾根据肿瘤的大体标本形状及病理学特征取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实性囊性乳头腺泡细胞瘤、实性乳头上皮瘤、乳头囊性瘤、实性一囊性瘤等。为了规范便于各国间的交流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瘤。胰腺假乳头瘤的患病率比常见胰腺肿瘤低很多,在全部的胰腺肿瘤中的比例才仅仅0.130%—2.7%年轻女性为好发人群,常表现为良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但部分有潜在恶性性为表现,但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手术切除效果相比一般胰腺肿瘤好很多。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医师对此疾病认识的增多提高,临床报道病例数量有逐年增多趋势,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报道显示此病在术前仍较容易误诊甚至漏诊,还有仅仅因为肿瘤体积较大而放弃手术,故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的全面认知。本文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9例胰腺假乳头瘤患者的多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进一步全面的认识该疾病的各方面临床特点,同时探讨胰腺假乳头瘤患者的可能存在的或者相对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与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希望为以后对此疾病的诊治提供一定参考。目的:探讨胰腺假乳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加深对胰腺假乳头瘤的认识。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9例胰腺假乳头瘤患者的多方面临床资料搜集整理后进行回顾性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有胰腺假乳头瘤患者19例,其中男性患者为3例,其余为女性患者16例,年龄跨度为11-56岁,平均发病年龄25.8岁。其中7例患者因自行无意间触摸到腹部肿块来诊,仅仅有4例患者伴上腹隐痛等轻微不适症状,剩余8例患者则未表现出明显症状,通过影像学体检发现胰腺区域占位。患者术前空腹血糖、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胆红素、血清肿瘤标记物等均在正常范围。均性手术治疗,术后9例发生胰漏,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对17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70个月,均未发生明显复发、转移。结论:胰腺假乳头瘤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的相当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它可发于胰腺任何部位,偶可位于胰腺外,体积多较大,多数有包膜,不出现胰管及胆道梗阻,自觉症状很少。经B超、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进一步提示,在影像学设备研或B超引导辅助下性细针穿刺取材病理活检可以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切除原发肿瘤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而且术后存活期相当满意。即使发生肝脏等远处转移者经过积极合理治疗也可以获得良好效果。所有此类患者术后都应该定期严密随访,尤其对于病理检查表现出一定侵袭性的病患更应该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