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强调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又指出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彼此影响、相互滋养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文化交融这个前提与基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强调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又指出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彼此影响、相互滋养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离不开各民族文化交融这个前提与基础。如何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不仅是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实践任务,而且是学界必须深入讨论的理论问题。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作为古代中原文化与白族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现象的具体表现,研究白族洞经音乐文化,可为我们提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文化遗产,为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本研究以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为田野点,以该田野点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探讨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辩证关系。首先,笔者通过文献研究论述了各民族文化交融以及中华文化的提出形成与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辩证统一;接着阐述了向阳溪村的白族洞经音乐文化源流、文本、曲谱、乐器、仪式过程以及传承等多个层面表现出来的文化交融特质;最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阐述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总结论证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各民族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内生动力;白族洞经音乐文化是充分体现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局部但又是一个典型案例,白族洞经音乐文化内部不仅蕴含着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同时还吸收并融入了白族本土文化的营养成分,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中存在的各民族文化交融现象以及蕴含着的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正是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
其他文献
认知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一种思潮,并最终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主要分支。该领域学者主要把目光集中在研究人类的心智问题上,如:人类如何开展对于事物的认知?人类的身体行动时大脑在进行什么工作?……简单来说,与认知、心理相关的问题都属于它的研究范畴,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等等。初始发展阶段,受计算机科学思维的影响,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类的大脑类比作电脑的中央处理器系统,认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西方表现主义的先驱”。痛苦、焦虑、爱情成为了他绘画的主题,他摒弃了对事物的客观细节描绘,转而通过绘画作品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和绘画作品交织在了一起。他的绘画为表现主义及现代绘画注入新的活力与能量,研究蒙克作品中的隐喻,探究其情感表达具有独特意义。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艺术作品的呈现实则是艺术
酉阳土家族民歌拥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映射着土家族人民的历史记忆、风俗信仰以及不同时代下的生活图景和价值追求。本文在人类学的理论背景下,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探讨酉阳土家族民歌发生的文化变迁现象,分析不同时期各个类型民歌发生文化变迁的种类及模式,进而探究其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和价值。论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
“耳子歌”是大理州云龙县境内的一种白族传统婚俗仪式,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主要流行于云龙县检槽乡清朗和哨上两个村寨。“耳子歌”是由白语音译和意译的结果,“耳子”是白语音译,白语中意为“憨包”、“傻子”、“哑巴”,仪式中主要形容那些老实憨厚的人;“歌”是白语意译,有歌词演唱,并伴随打闹等表演动作。耳子歌的表演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只在婚礼当天进行,必须由举办婚礼
土巡检是明清基层社会治理中极为重要的设置,是连接朝廷与地方的桥梁。洱海北部地区地处滇西北,不仅民族众多,还分布有大量盐井。此外,洱海北部地区还处于各交通线路的交汇处,也是由大理进入西藏的重要关卡。在明朝廷将洱海北部地区纳入版图之后,为稳固政权,朝廷采用因俗而治的方法在洱海北部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土巡检以保证道路的畅通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以明清时期作为时间线,分为三个部分对洱海北部地区的土巡检进行了分析研
大理海东大青山石头村流淌出一股水源——龙川河,它顺着山势流下,最终流入洱海。围绕着这股水源,人们在这里生产和定居生活,逐渐在大青山下形成12个白族传统聚居村落,形成和发展了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本主信仰。纵观大青山下本主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其形成和发展具有地方社会运行的变迁规律,即外部世界与地方社会交互互动,推动大青山下地方社会的发展变化,由此也带动着信仰体系的变动,信仰体系既反映地方社会关系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首先是在文献爬梳大理周城的历史沿革与田野调查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传统纹样的构成形式及制作工艺特征:通过梳理归纳扎染纹样的构成元素、造型及构图特征,分析凝练其中的美好寓意及文化内涵;通过考察周城白族扎染传统的制作原料及工艺流程,展现制作人/传承人与扎染作品、技艺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本研究通过将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与贵州蜡染、日本扎染制作工艺的比较研究,分析大
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从古至今,牛都是农业社会不可或缺的生产辅助工具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工具。牛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宗教价值、文化价值,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与保护。出于对牛的喜爱以及对牛文化的尊敬,人们选择将牛铸于青铜器上,因此在各类型青铜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由于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形成了差异性的青铜文化,各地青铜器上的牛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造型及艺术风格。而古滇国青铜器中牛形象
佤族传统农耕祭祀仪式是佤族民俗信仰意识中文化内涵丰富、民众参与广泛、文化象征意义完整的一套祭祀仪式体系,其反映着佤族人民万物有灵的传统信仰观,规范着佤族人民的社会秩序,强化着佤族社会的民族凝聚力。从仪式变迁的视角来探究佤族传统农耕祭祀仪式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而产生的一系列变迁,是我们深入研究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传承和保护佤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
抑郁呈现逐年低龄化、高复发趋势,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大幅度增加。因此若能对抑郁高风险初中生人群进行尽早识别和干预,将有利于抑郁的预防工作,改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青少年健康发展,对我国未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已有较多研究表明D型人格个体在成人群体中为抑郁高风险个体,其具有跨情境、跨时间地易体验到消极情绪的特点,并常常因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而抑制自我言语与行为表达。但在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