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结式表征的是致使语义,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语言甚至同一种语言中动结式的形式都存在变异性。现代汉语以复杂述谓形式[V R]的动结式最为典型,这类动结式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动结式是汉语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老话题”,研究成果可谓浩如烟海。尽管如此,其研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争议。究其根源,以往研究多受“动词中心论”、还原主义思想或英语动结式研究的影响,未能很好地厘清谓词、动结式和论元结构构式三个层级的关系,他们试图通过构成动结式的谓词的题元操作、句法移位、论元提升或者谓词与论元结构构式的直接融合,来派生动结式的句法语义。本文在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基于层级和互动的构式语法视角重新审视了汉语动结式。我们聚焦其句法-语义界面,着重关照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动结式的语法性质及其句法-语义界面问题;(2)动结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问题;(3)谓词与动结式的互动问题;(4)动结式与论元结构构式的互动问题。本文首先从构式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视角重新认识了汉语动结式的语法性质,并基于这种新认识重新分析了它的句法-语义界面,提出基于层级和互动的研究框架;然后基于该框架分别探讨了动结式形式与语义的配对关系、谓词与动结式的互动关系和动结式与论元结构构式的互动关系。本文开展的是一项基于使用的研究,对汉语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的描写和解释主要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CNC)等大型语料库,以大量自然语料的观察和分析为依据。通过对汉语动结式语法性质及其句法-语义界面的重新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汉语动结式是一种具有完型性的复杂述谓构式,而不是类似英语动结式的论元结构构式,也不是其组成成分组合或整合的产物。构成动结式的谓词、动结式、论元结构构式属于三个不同的层级。其中,论元结构构式位于最高层级,谓词位于最低层级,而动结式位于中间层级。因此,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本质上涉及三重互动关系:中间层级动结式形式与语义的配对关系、最低层级谓词与中间层级动结式的互动关系和中间层级动结式与最高层级论元结构构式的互动关系。第二,汉语动结式形式与语义的配对关系可以表征为:[V R](?)[SEMV(方式)CAUSE SEMR(结果)]。它在语言类型学上是致使构式的一种可能型式,因此它的形式和语义有语言类型学上的动因。形式上汉语动结式有“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四种句法构造和“单音节+单音节”“单音节+双音节”和“双音节+双音节”三种主要韵律模式。其句法构造和韵律模式的典型性按上述排序依次减弱。汉语动结式整体编码致使语义。从历时演化的角度来看,它的致使语义继承自谓词的使动用法,是汉语史上使动用法衰落时致使语义由谓词的使动用法向[V V]结构转移的结果。汉语动结式的致使语义具有直接性和认知的可预测性,有典型的自然性致使语义和非典型的主观评价性致使语义之分。汉语动结式的语义角色由它自身定义,而非源自其组成成分。它侧显致使者和受使者,它们由基于身体体验的致使框架决定。其中,致使者具有事件性、直接性和致使性,而受使者最典型的语义特征是受使性或受影响性。第三,最低层级谓词与中间层级动结式的互动涉及动结式槽位对谓词“自上而下”的准入限制和谓词参与者角色与动结式语义角色“自下而上”的融合。就“自上而下”的准入限制而言,只有满足动结式槽位形式和语义要求的谓词才能分别进入其中,详述致使方式和致使结果。受动结式句法构造和韵律模式典型性的限制,及物动词更容易进入V槽位,而不及物动词更容易进入R槽位;单音节动词比双音节动词更容易进入这两个槽位。此外,谓词v进入V槽位的难易程度还部分地受制于R槽位,与v和进入R槽位的r构成的动结式例示的句法构造和韵律模式的典型性呈正相关关系;反之亦然。动结式槽位对谓词的语义限制主要是体限制。V槽位要求进入其中的谓词必须是活动类谓词,或者至少能够识解为活动的状态类谓词,而R槽位要求进入其中的谓词必须是过渡状态和获得性永久状态类谓词。V槽位与R槽位之间还存在相对的语义限制,即进入两个槽位的谓词必须能够识解为使因事件及其导致的结果。就“自下而上”的融合而言,v/r的参与者角色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与动结式的语义角色融合。v的参与者角色通过图式-例示关系和典型-扩展关系两种方式与致使者融合。基于图式-例示关系的融合中,v表征的整个事件可识解为致使者的具体例示,直接与之融合。这种方式语义透明度最高,是典型的例示方式。但受语言经济性和信息“量的准则”的制约,它并非汉语最常见的方式。基于典型-扩展关系的融合中,v的框架元素作为v表征的整个事件的转喻扩展,与致使者融合。这种方式最为常见。受框架元素凸显性、语境、致使关系及其他因素制约,v的不同语义角色与致使者融合的能力不同,具有层级性:v表征的整个事件>核心框架元素(施事/历事>受事/客事)>非核心元素(工具/原因>其他参与者角色(如时间、处所))。r和v的参与者角色只能通过图式-例示关系与动结式的受使者融合。如果r的客事/历事与v的参与者角色显性或隐性同指,则二者同时与受使者融合。如果r的客事/历事和v的参与者存在领属关系,二者可以通过转喻建立间接同指关系,则二者均可与受使者融合,但r的参与者角色是最直接的受影响者,因此更容易与受使者融合。第四,中间层级动结式与最高层级论元结构构式的互动涉及动结式与论元结构构式“自下而上”的融合和论元结构构式对动结式“自上而下”的压制。这两个层级的互动关系可以为汉语动结式句法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统一的解释。就“自下而上”的融合而言,动结式与及物构式、“把”构式、不及物构式、被动构式、话题构式等论元结构构式的语义完全匹配,二者融合生成复杂多样的常规构式例示。但是,与上述论元结构构式融合时动结式致使者和受使者的句法表达有差异。与及物构式和“把”构式融合时,致使者和受使者都可得到表达;而与被动构式和不及物构式融合时,只有受使者得到句法表达,致使者分别受这两个构式的隐蔽和剪切而无法在句法层面表达,或者即使表达也被背景化。与话题构式融合时,致使者和受使者之间的参照关系、焦点关系和射体-界标关系发生变化。就“自上而下”的压制而言,一些论元结构构式(如及物构式、双及物构式、边缘“把”构式和边缘“被”构式)会通过压制对少数动结式的扩展用法进行调整,产生一些非常规的构式例示。这些构式对动结式的压制是语义角色数量失配引起的,因此压制效应主要表现为“增添”论元。此外,基于层级的构式互动还可以为所谓的动结式歧义提供统一的解释。从层级分析的角度来看,动结式歧义本质上是其例示的歧义,而非动结式本身具有歧义性。这种歧义是构式互动的非理想结果,主要是动结式致使者例示的转喻性和论元结构构式对动结式的压制导致的。本文对汉语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的研究突出层级性和不同层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描写和解释的统一性,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首先,通过基于层级和互动的构式语法,本文构建了汉语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分析的新框架,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对汉语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其次,通过汉语动结式句法-语义界面的研究,本文丰富和发展了构式语法的语言层级观和互动观,倡导基于层级和互动的构式语法,对构式语法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本文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本土化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