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作为研究对象,免疫荧光法对ICC进行鉴定,观察数量,透射电镜观察ICC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CC中Caspase-3及其mRNA的表达,探讨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用80只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的Wistar成年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30)和FD模型组(B组,n=50)。A组大鼠生理盐水灌胃,B组作为模型组,用中药方剂灌胃的方法建立FD大鼠动物模型。喂养和造模过程中观察两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和体重变化,造模后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和小肠推进率,然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幽门远端8cm小肠作为标本用于实验研究。通过免疫荧光法对ICC进行鉴定,观察数量,明确其分布,透射电镜观察ICC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CC中Caspase-3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表达,探讨Caspase-3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结果:1.造模结束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平均体重明显下降,体重增长减缓,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实验造模是成功的。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FD模型组的大鼠小肠ICC体积变小,细胞器减少,细胞质肿胀甚至空泡化,与周围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末梢之间的连接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紊乱及破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定量分析显示FD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内ICC的分布较正常对照组大鼠小肠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FD模型组的大鼠小肠ICC中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mRNA的表达与蛋白表达相一致,也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ICC的形态结构变化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发挥作用;2.Caspase-3高表达导致的小肠Cajal间质细胞凋亡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