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向导——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jian20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旧区改造、新区扩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国际间交往、城市间交流趋于频繁,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由此带来诸多城市问题。其中,“找路难”已成为国内许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外来旅游、务工、办事的人们普遍遇到的困难,甚至许多城市的当地居民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城市“寻路难”的问题目前已然凸现在各城市管理者面前,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一大城市难题。 解决城市环境“寻路难”问题包括多种途径,本论文从一个主要途径——即“如何完善城市导向设施”入手进行研究,以期改善我国城市“寻路难”状况。 首先,以人的“寻路行为”为研究起点,明确了人的寻路行为规律以及影响寻路行为绩效的各方面因素,并从中选择了城市导向设施作为论文的研究内容。 其次,讨论了导向设施的起源、性质、类型,从众多导向设施类型中选择了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的类型——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通过研究初步建立了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理论体系。 再次,在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对典型城市的实地调研、对各导向设施技术标准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大中城市静态导向设施存在的问题。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及设置方法和整体解决策略。 论文对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分别从理论上(2、3、4章内容,理论篇)和应用上(5、6、7章内容,应用篇)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将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一步划分为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三个部分,分别为基础理论研究部分(2、3章)、理论探讨与现状分析部分(4、5章)、实际应用部分(6、7章)。具体内容如下: 论文第一部分(论文的第二、三章)为基础理论部分,该部分对人的寻路行为和导向设施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城市导向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在寻路行为研究中,以寻路行为的典型实例为研究起点,揭示出:寻路行为的本质特性就是寻路人与空间环境之间进行的空间环境信息的交互作用(感知、匹配、处理和反馈);寻路行为的核心内涵和基础是“空间定位”。 同时,运用“空间定位、认知地图、寻址地图、提示信息、自在信息、综合信息”等一系列基本概念确立了寻路行为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寻路行为的信息传递模式。 另外,明确了影响寻路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寻路者个体素质;空间环境特性;导向信息媒介。明确了寻路者空间定位所需要的信息是:与已知参照物的相对方向、相隔间距;自身所处东南西北方位信息。 最后,对导向信息符号的性质、特征及其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和诠释,进一步了解了导向信息发挥作用的规律和机理。 通过上述研究,明确了寻路过程中定位与导向的行为规律,为解决城市空间环境“寻路难”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导向设施研究中,通过对导向设施的起源的探讨,明确了导向设施的发展脉络和性质;明确了其实用和精神两方面的功能特征。同时,确定了导向设施及导向系统的定义,划分了导向设施的类型,探讨了导向设施标准化的问题。 通过对典型导向设施——城市道路交通图的比较分析,明确了导向设施反映空间地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对人们的寻路效率的决定性影响。同时,揭示出门牌编码、道路名称及走向、公交站点位置、交通管制等信息对人在城市空间寻路、定位行为的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了解了一般导向设施的概念、性质、类型,以及一般导向设施的使用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完善城市空间导向设施奠定了基础。 论文第二部分(论文的第四、五章)为理论探讨与现状分析部分,该部分初步构建了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研究中,明确了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静态导向系统)的定义及其在导向系统中的基础地位。运用符号学原理、信息传播学原理,分析了静态导向系统的性质、特征及构成规律,论述了其标注对象、标注内容、信息载体、设置空间、设置者、使用者等方面的一般规律。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静态导向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其设计设置原则。最后,就静态导向系统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静态导向系统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初步构建了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理论体系。 在我国城市静态导向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中,以静态导向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法(包括实地访谈)、问卷调查法、已有资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全面揭示了我国静态导向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导向信息内容欠缺、设施单体版面设计不当、设施数量不足、设置位置不当、导向设施个体间缺乏联系、各类导向设施间缺乏联系、缺乏系统性等各个方面。 同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揭示出我国城市静态导向系统整体水平落后的原因。客观上,我国当前城市对外开放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外来人员增多,国外来宾增多,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原有导向设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静态导向系统各种滞后现象日益显现。主观上,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管理者、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对静态导向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静态导向系统的研究、建设、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导致我国导向设施系统性研究工作严重滞后,缺乏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全面的导向理论体系研究;缺乏专门的培养、教育体系,缺少研究人才、技术人才;缺乏导向设施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缺乏统一设计、制作、设置的标准、规范;缺乏导向系统建设法规的保障;缺乏导向系统建设资金的保障;城市管理部门多头管理、自行其是、各自为政,由此影响了静态导向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致使我国目前静态导向系统的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 论文第三部分(论文第六、七章)为实际应用部分,该部分探讨了各类静态导向系统的具体规划设计和设置方法,同时从法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城市静态导向系统的对策和措施。 在静态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具体方法研究中,分别讨论了各类系统的信息(信文)编制的合理性(符号学、传播学范畴)、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传播学、心理学行为认知范畴)、信息载体设置的科学性(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产品设计范畴)等问题。阐述了如何合理有效地编制静态导向信息、设计静态导向信息载体、设置静态导向信息设施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在改善我国城市静态导向系统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中,指出城市静态导向系统的改善和建设属于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工程,具有社会性、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的特点。其建设和完善需要全面、有序地从各个方面整体推进,首先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从理论上、技术上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其次应加强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统一、规范各地区的设置标准,达到科学合理的设置要求;第三应加强法规建设,保障其建设和完善工作落到实处:第四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导向系统的设计、制作、施工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同时应加强导向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人们识读静态导向设施的能力,提高静态导向系统使用效率;最后应拓宽融资渠道,为建设完善静态导向系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静态导向系统的建设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果能够运用科学正确的设计、设置方法,采取全面合理的有效措施,那么,全面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静态导向系统将为时不远。
其他文献
室内舒适温度的设定标准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热舒适与建筑设备能耗。以实测研究为基础的适应性热舒适理论认为;人们在实际环境中的热感觉受着过去的热经历、文化背景、建筑特性、
道教场所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传承、演进下来的智慧结晶,具有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及教育价值。这类遗产的保护利用,对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扬有着
低碳城市设计已成为世界各国着手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推进低碳发展等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托,其宗旨是通过城市空间设计理念的转变,在城市空间、建筑、交通、景观方面提出
在青岛风格多样化的历史建筑中,装饰艺术派(Art Deco)建筑承载了青岛对新建筑运动的探索,开启了青岛建筑迈向现代主义的进程,它是青岛众多历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但
建筑是一个兼具物质性和文化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大众性和专业性等多重属性的复杂系统。在我们对建筑的认知和建造过程中,这种矛盾性常常反映为“隐藏”与“呈现”的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城乡建设如火如荼,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正在迅速的城市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大变化,农村城市化的
城市形态,是各种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相应的社会经济进程当中,具有其自身演化的客观规律。影响和制约城市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众多,地理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数量和人口数量增多,人口集中,城市土地占用规模扩大。快速的城市化使得许多城市面临着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而建筑能耗在社会能耗中比重较大,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提高建筑外墙保温隔热能力是降低建筑能耗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建筑外墙保温
隈研吾是当今国际著名的建筑师,于日本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脱颖而出,也是日本著名的新生代建筑师。他的作品和思想受到日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直接影响。另外,他关注世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