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脊柱牵伸手法床对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4.06.01—2015.10.31期间,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骨伤科门诊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慢性腰痛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实验组40人,对照组40人。实验组给予脊柱牵伸手法床治疗,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对照组给予传统整脊疗法治疗,亦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腰痛程度(VAS视觉评分量表)、功能障碍程度(RMDQ腰部功能障碍调查表)、脊柱前凸角(lordotic angle)、椎体偏移角度(surface rotation)等的实验前后变化。最后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8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慢性腰痛患者的腰痛程度的变化(VAS评分)、功能障碍程度的变化(RMDQ评分)、脊柱前凸角(lordotic angle)及椎体偏移角度(surface rotation)的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VAS视觉评分分别为:治疗前(6.37士1.50、6.31士1.51),治疗后(3.34士1.03、2.89士0.93),前后变化值(3.03士1.01、3.43士0.98):RMDQ腰部功能障碍调查表分别为:治疗前(15.42士4.36、15.38士4.37),治疗后(10.53士4.28、10.62士3.37),前后变化值(0.89士1.61、0.74士1.38);两组患者脊柱前凸角分别为:治疗前(25.83士4.91、25.71士4.80)°,治疗后(36.20士3.83、26.20士4.76)°,前后变化值(-10.37士4.63、-0.49士1.04)°;两组患者椎体偏移角度分别为:治疗前(9.03士2.70、9.49士2.63)°,治疗后(5.57士1.84、5.69士2.08)°,前后变化值(3.46士1.42、3.80士1.13)°。根据统计学分析,两组VAS视觉评分量表与RMDQ腰部功能障碍调查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VAS视觉评分量表与RMDQ腰部功能障碍调查表前后变化值比较均无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脊柱前凸角异常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椎体偏移角度异常改善程度较于对照组无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牵伸手法床和传统整脊疗法对慢性腰痛患者皆有良好的缓解疼痛和改善腰部功能障碍的效果,二者疗效相近;脊柱牵伸手法床对脊柱前凸角改善程度较传统整脊疗法疗效更好,二者对椎体偏移角度改善疗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