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使呼伦湖周边生态系统承受了严峻考验。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因受大风天气对地表的风蚀影响,使植被恢复面临着又一大待解决问题,沙障的使用有效的减弱了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因此开展沙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为此,本文以呼伦湖流域退化草地作为实验区,从不同沙障恢复治理措施对风沙运动的影响作用入手,研究呼伦湖流域地区不同类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以期在“最大限度防止风蚀的同时尽量减小土壤水分过度消耗”的前提下,为该地区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通过研究分析不同沙障对地表风速的影响、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和对近地面蒸发量的影响,以及植被指标观测,运用野外观测和实验数据,对呼伦湖流域地区退化草地恢复适宜物理措施和物种进行了筛选,主要结论如下:(l)实验中共设置五种挡风墙,分别为:Ⅰ: 2m高条形孔,Ⅱ:1.5m高条形孔,Ⅲ:1m高条形孔,Ⅳ: 1m高方形孔,Ⅴ: 1m高圆形孔,孔隙率均约为20%-30%。Ⅰ、Ⅱ、Ⅲ、Ⅳ和Ⅴ五种挡风墙的防风固沙效应评估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综合不同挡风墙的防风效果、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和近地表蒸发量的影响,以及成本方面考虑,得出在呼伦湖流域区域内,Ⅰ、Ⅱ和Ⅲ三种高度挡风墙相比,较适宜的为Ⅱ挡风墙;Ⅲ、Ⅳ和Ⅴ三种类型挡风墙相比较,较适宜的为Ⅳ挡风墙。呼伦湖流域曾出现过27m/s的大风天气,因此在风口或者大风出现频繁的区域内设置合适的挡风墙显得尤为重要。(2)通过对三种规格芦苇方格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的对比评估,综合考虑不同规格方格沙障的防风效果、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和近地表蒸发量的影响,以及所需芦苇材料和芦苇铺设费成本方面考虑,虽然三者相比1m×1m防风固沙效应最好,但与1.5m×1.5m相比二者差异并不明显,且1.5m×1.5m成本要低,所以在完全能满足呼伦湖流域地区沙地治理需求前提下,又节约资源,1.5m×1.5m规格方格是最佳选择。(3)通过三种行距带状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的对比评估,综合考虑不同行距带状沙障的防风效果、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和近地表蒸发量的影响方面,行距lm带状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最好。但由于该区域内风向多变,与方格沙障相比,带状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均显著小于方格沙障,因此,不考虑带状沙障的配置。(4)呼伦湖流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应该引起关注。2005-2016年呼伦湖流域所在地区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三个地区年平均气温均呈略下降的趋势,气候倾斜率分别为-1.13、-0.33和-0.11(℃/10a); 2013-2016年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2016年降水偏少,且7、8月份降水量极少;2014-2016年区域内大风日数呈增加趋势,区域内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大风天数多等因素对于生态修复都是不利因素,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适宜物种的筛选应重点考虑物种的耐旱性、耐寒性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