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股发行抑价(IPO抑价),是指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较低,而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时,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发行价格,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的一种现象。新股发行抑价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对此,国外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提出了各种假说用以解释新股发行抑价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证据。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外新股发行抑价的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实践证据,同时对基于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演变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新股发行的询价定价机制的特征,将其置于西方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假说之下,研究询价定价机制是否能降低我国IPO抑价水平。研究发现,2000至2007年A股市场新股发行抑价水平高达129.70[%];通过逐步回归,发现是否采用询价定价发行方式与新股发行抑价率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另外,在所选取的7个变量中,上市首日换手率和上市市场回报率与IPO抑价水平呈正相关,发行规模和发行后摊薄市盈率与IPO抑价水平呈负相关。
本文还研究了累积投标询价定价方式和初步询价定价方式下询价环境对我国IPO抑价水平的影响。研究显示:我国在实施询价定价机制的3年里,IPO抑价水平在总体上没有得到抑制,其主要是由初步询价定价发行下的高IPO抑价率引起的。通过比较两者在询价过程和询价环境上的差别,发现在初步询价下询价历时的时间较短,信息的收集量较少、发行的规模较小、询价的区间较宽、发行价格低于预期价格、发行时的市场状况较好,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导致了初步询价定价方式下的高IPO抑价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