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关于国家和社会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学界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在文化领域却处于起步阶段,稍有欠缺。本文在爬梳档案和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对1949年-1956年上海图书发行业的变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论文以国家进行改造和社会对改造的反应为视角,以整个上海市图书发行业的变迁为切入点,较为详细的描述了这一过程。论文共分三章,外加前言及余论。第一章介绍解放初期上海市图书发行业的发展情况及特点。解放初期,上海市私营图书发行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数量、从业人员、发行读物数量均有所增加的特点。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遭遇到了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跑马书”层出不穷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国家通过军管会强化了对私营图书发行业的接收和管理,并通过新华书店,对教科书的发行进行了归口,私营图书发行业的发展开始受到限制。第二章论述了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对于图书发行市场的政策变化,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国家和私营图书发行商都有所作为。国营图书发行业通过对中图公司的整顿,对书摊的进一步控制与管理,发挥了资源优势,加强了领导地位,扩大了发行力量。第三章论述了1954-1956年上海市图书发行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图书发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大背景对图书发行业的要求以及上海图书市场当时经营情况不断恶化的要求。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上海的私营图书发行业逐渐减少。直至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上海的图书发行业从原来的多渠道、竞争定价、开放的市场模式转变成单一模式、统一定价、定额定量、封闭的计划体制。文章结尾部分对国家在文化领域的控制历程进行了反思,作者认为50年代上海图书发行业变迁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国家政策的压力。关于国家政权和图书发行业变迁的关系,作者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外在推动力,对行业的变迁起主导作用;国家权力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国家对其他领域的改造进程相一致。最后,作者对国家通过意识形态和行政手段改造文化市场的做法进行了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