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灌溉量和施磷量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栽培草地稳产的关键因素。为探明适合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的最佳水磷耦合配比,进一步阐明水磷耦合促进植物节水保收的内在机理,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的水肥协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量(40%~45%、60%~65%、80%~85%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施磷量(0、64、127、191 mg/kg)耦合对紫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灌溉量和施磷量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栽培草地稳产的关键因素。为探明适合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的最佳水磷耦合配比,进一步阐明水磷耦合促进植物节水保收的内在机理,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的水肥协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量(40%~45%、60%~65%、80%~85%的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施磷量(0、64、127、191 mg/kg)耦合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生理生化特性和饲草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灌溉量、施磷量及两者耦合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生产性能指标(P<0.05)。随灌溉量的增加四茬紫花苜蓿株高、分枝数、第一茬和第二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主根长均呈增加趋势,在灌溉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85%处理下达到峰值;而四茬紫花苜蓿主茎粗、叶茎比、第三茬和第四茬干草产量、根颈直径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灌溉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0%~65%处理下达到峰值。随施磷量的增加四茬紫花苜蓿的株高、10 cm以下根系生物量和根系体积呈逐渐增加趋势,在施磷量为191 mg/kg时达到峰值;而四茬紫花苜蓿分枝数、主茎粗、干草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施磷量为127 mg/kg时达到峰值。fminsearch函数寻优结果表明,在灌溉量为80%~85%,施磷量为191 mg/kg处理下四茬紫花苜蓿株高有最优值;在灌溉量为60%~65%,施磷量为127 mg/kg处理下四茬紫花苜蓿主茎粗、第三茬干草产量和第四茬干草产量有最优值。(2)灌溉量、施磷量及两者耦合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生理生化指标(P<0.05)。随灌溉量的增加紫花苜蓿Pn、Tr、叶绿素b、叶绿素(a+b)、POD、CAT、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灌溉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0%~65%处理下达到峰值。随施磷量的增加紫花苜蓿Pn、Ci、Tr、叶绿素a、SOD、POD、CAT、Pro、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施磷量为127 mg/kg处理下达到峰值。fminsearch函数寻优结果表明,在灌溉量为60%~65%,施磷量为127 mg/kg处理下紫花苜蓿Pn、Tr、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片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最优值。(3)灌溉量、施磷量及两者耦合显著影响了紫花苜蓿营养品质和相对饲喂价值(P<0.05)。随灌溉量和施磷量的增加紫花苜蓿CP、EE、CA、DMI、DDM以及RFV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灌溉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0%~65%,施磷量为127 mg/kg处理下达到峰值。而紫花苜蓿CF、NDF和ADF含量随灌溉量和施磷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灌溉量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60%~65%,施磷量为127 mg/kg处理下有最小值。fminsearch函数寻优结果表明,在灌溉量为60%~65%,施磷量为127 mg/kg处理下紫花苜蓿CP、EE、CA、DMI、DDM和RFV有最大值,CF、ADF和NDF有最小值。
其他文献
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例,阐述通过设计真实情境、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学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等途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以期为解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缺少系统教学等问题提供参考。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已成为公众健康的主要威胁,越来越多的人对环境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生物环境修复比传统的焚烧填埋场更清洁、更经济。使用微生物群落将各种塑料污染物降解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化合物是更好的选择。目前,关于微生物群落的生物修复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已经在一些案例中得到应用。聚乙烯可以作为微生物群落生存的唯一碳源。微生物可以在聚乙烯表面形成生物膜或者形成一个被称作塑料球的区域,它们相互作
随着工农业的高速发展,西北半干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我国面临的土壤污染危机越来越频繁。而铬作为土壤污染中危害大,污染重的一种重金属元素,已经对土壤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还原稳定化技术常用于铬污染土壤的修复,但应用于西北半干旱区铬污染灰钙土壤的修复鲜有报道。本研究以西北半干旱区铬污染灰钙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还原和稳定化联用技术对铬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探究了还原剂种类
牦牛复杂的混合型毛被结构及绒毛的季节性生长,将有助于其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生存。毛囊作为毛绒产生的微型器官,不断经历退行期、休止期和生长期三个阶段。毛囊的持续再生循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不同类型的细胞相互作用来共同调控毛囊结构的形成。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技术可以在不同组织器官单细胞水平突出细胞异质性。因此,研究毛囊中细胞类型
OLR1基因调控乳腺上皮细胞某些蛋白内化的相关机制和免疫反应,且主要在奶牛乳腺组织表达。为挖掘OLR1基因与奶牛产奶性能的相关关系,本研究以宁夏产区某规模化奶牛场中国荷斯坦牛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奶性能测定数据,采用DNA直接测序和PCR-SSCP分型技术对OLR1基因遗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利用SPSS25.0一般线性模型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邓肯法多重比较法探讨OLR1基因突变位点与产奶性状之间的相关
喹啉结构是由吡啶环和苯环组成的稠环系,由于其官能团的多样性和形成各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力,在超分子化学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超分子化学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研究领域,专注于分子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更大、更复杂结构的形成。在本文中,回顾了喹啉衍生物超分子化学的最新进展。讨论了这些分子可以形成的各种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氢键、π···π堆积和金属配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相互作用来创建超分子结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对我国养牛产业的威胁不容小觑,持续关注牛源BVDV毒株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有助于我们动态掌握此种病毒对于牛饲养和生产的潜在威胁。目前,BVDV主要以疫苗免疫为主,没有一个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需要从病毒感染及复制机制方面有一个更深的认识。BVDV NS5A可以结合病毒5′-UTR,并与3′-UTR互作诱发氧化应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性肠病,表现为肠道黏膜屏障破坏、免疫紊乱和肠道菌群失调等。目前治疗UC的临床药物主要有磺胺吡啶盐、5-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但长期使用会有严重的副作用。近年来,单独的益生菌、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作为UC防治方法被广泛研究,但发现治疗效果缓慢,未能满足UC治疗的要
牦牛乳因高营养的特色品质,决定其产品具有极好的开发潜力。曲拉和酥油独特的风味和富含营养物质,成为我国传统特色牦牛乳制品,由于牦牛乳制品的品质与产地密切相关,不同来源的牦牛乳制品品质差异较大,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影响其产业发展。目前,对不同产地特色牦牛乳制品的差异性研究还未建立起有效的品质评价体系及产地溯源模型。因此,构建牦牛乳制品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可实现牦牛乳制品产地的可追溯性,保障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深刻阐述了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为把握好、运用好这一科学理论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提供了“金钥匙”,为继续推进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