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出于伦理道德追求、社会压力回应与社会风险预防,还是追求竞争优势或盈利利润,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e,CSR)都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践行选择。根据CSR的演进与变化,CSR往往被认为是企业的一项额外活动,如援助灾害地区,支持教育、儿童和职工福利等慈善事业。可以看出,CSR彻底边缘化于企业的运营活动,企业广泛采用“外挂式”社会责任实践形式。然而,这些举措会导致社会责任和企业核心业务相互独立,即公益事业与商业分离,盲目低效分配CSR资源投入反而加大其运营成本。商业向善、义利并举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战略者认同的价值取向。新一代公司开始意识到从社会需求中寻求商机,开辟企业社会创新(Corporate Social Innovation,CSI)的战略“蓝海”,挖掘新市场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改变企业战略增加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盈利空间的同时解决现有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传统的CSR已不足以满足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需要,必须迈向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相结合的CSI新道路。
依据RBV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提出“价值共创行为→能力→企业经济绩效”的预设模型,通过案例分析CSI的关键特征与维度结构,引入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的价值共创行为作为前因,探索其与CSR和经济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探讨创新能力对CSR和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厘清CSI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机理,完善CSI与价值共创的理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以国内200家制造企业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价值共创行为均对CSR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同;其次,CSR对经济绩效没有直接影响;最后,创新能力在CSR与经济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即创新能力可以促进CSR进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
通过构建“价值共创→(企业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经济绩效”的研究框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深化了企业创新性履行社会责任认识,拓宽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此外,厘清了关键路径关系与作用机制,为企业社会创新实践决策提供重要指导。通过实施核心业务主导的社会责任实践、促进供应链协同效应、增强综合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利益相关者合作成效,开辟新兴市场挖掘潜在社会需求制定策略,从而增加利润维持企业持续竞争力。
依据RBV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提出“价值共创行为→能力→企业经济绩效”的预设模型,通过案例分析CSI的关键特征与维度结构,引入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的价值共创行为作为前因,探索其与CSR和经济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探讨创新能力对CSR和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厘清CSI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机理,完善CSI与价值共创的理论研究框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以国内200家制造企业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企业内部、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价值共创行为均对CSR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同;其次,CSR对经济绩效没有直接影响;最后,创新能力在CSR与经济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即创新能力可以促进CSR进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
通过构建“价值共创→(企业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经济绩效”的研究框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深化了企业创新性履行社会责任认识,拓宽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此外,厘清了关键路径关系与作用机制,为企业社会创新实践决策提供重要指导。通过实施核心业务主导的社会责任实践、促进供应链协同效应、增强综合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利益相关者合作成效,开辟新兴市场挖掘潜在社会需求制定策略,从而增加利润维持企业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