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传播自从社会形成开始就已经存在,也是我们在世生存所必须进行的活动。人类的交往行为演绎出了许多精彩故事,然而巴别塔的神话似乎预示着人类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先天就存在着某种阻碍。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颂扬充满爱欲但“非肉体”的灵魂结合;约翰·洛克认为交流不仅仅指人与人的思想交流,还指上帝向天使发出的完美信息,又指身体和精神的互动或交流;彼得斯认为完美的心神之交不可实现,我们应该回归到务实的“手拉手”中去......心灵与心灵、肉体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等诸多重要关系在人际沟通问题中都需要仔细加以审视。问题在于:心灵之交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点吗?肉体在交往中具有什么意义?众多思想家对精神交往的强调以及对身体的贬斥又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从现象学来看,人始终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不存在所谓的心灵实体和物理实体的划分。胡塞尔为了避免身心二分,构造出了“自我-人”的概念,以说明“自我”就是“我知觉”“我感受”“我思考”“我认为”,就是我向来所是的那个我自己,“自我”并不能划归到心灵的一方或者躯体的一方。海德格尔将人称作“此在”,强调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自我与其他人的关系,甚至根本未曾在身体和心灵的关系问题上有过任何的纠缠。梅洛-庞蒂更是从知觉和肉身的角度对心灵说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心灵与肉体之争仿佛就是无稽之谈了。对于人际沟通问题而言,身心二分、主客对立的思想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要么导致交往关系的固化,要么引发他心难料的叹息。现象学对于灵肉二分和客观思维的批判似乎能够解除这种无谓的争论。现象学中有关交互主体性的研究为人际传播问题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交往解释维度。我与你之所以能够交往,就在于我与你的交互性关系,在自我之中始终有一个他者存在,自我不是封闭的容器,而是敞开的、时时刻刻知觉和浸淫在外部世界的众多此在中的一个。从微观层面来说,我的周围世界与你的周围世界总有所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但从宏观角度来说,我的世界与你的世界,总归是一个世界,此在、生活和世界的延展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他人存在着交往的可能性,正是在这种局部不同、整体相同的环境之中,沟通交流活动才得以产生。现象学的流动视角和思维方式为人际沟通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对于纠缠已久身心问题也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现象学中的交互主体性思想并非是空想。尤其是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将人的传播交往活动落实到了身体生理层面,身体与意识的耦合在自然科学层面证实了身体在人际交流中的重要意义。现象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对话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身体之交,人就是身体,除此以外,别无其它。人际交往的奥义正如尼采所说:身体是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