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时期英国的现实主义外交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主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之一。西方思想史中,“现实主义”(realism,在哲学中译为“唯识论”或“实在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近代以前。作为中世纪哲学中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学派,主张唯实论(强调人类的观念是一种客观存在),与唯名论(强调一般观念仅仅是一种符号)相对;后来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唯实论指作为人类感知对象的物质乃实际存在,与断言概念的外在对象由观念构成的唯心论相对。现代国际政治理论中,使用现实主义一词就意味着肯定真实、承认现实,承认冲突是国际关系中固有的现象。英国学者E.H.卡尔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在此意义上最早使用“现实主义”术语的人之一。现实主义规范性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  本课题主要研究二战时期英国的现实主义外交问题,试图通过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丘吉尔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对在二战时期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国外交策略作系统的研究,以加深对现实主义外交的理解和认识。本课题主要包括四章内容,包括二战初期英国现实主义外交的转变:国际形势的逆转和英国国内政局变化;英美联盟的建立:美国传统外交情况,英美联盟的基础和构筑过程;英苏同盟的形成:苏联社会状况,英苏同盟的构想、接近和实现;第二战场与英国现实主义外交。通过一系列的史实及分析,对英国在二战时期的现实主义外交加以阐释。  二战时期英国的现实主义外交是其外交策略的一大转折,由理想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实际是一种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之后,英国艾德礼政府上台,实际上也继承了丘吉尔政府的现实主义外交原则。另外,英国现实主义外交在整个世界外交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影响深远,为许多国家所推广。诚如英国政治家、外交家帕麦·斯顿说的: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
其他文献
鲍罗廷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派往中国的最高政治顾问。在到达中国后,鲍罗廷对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并不满意,认为党内“右派”分子和老党员人多势众,采取了“分裂国民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在其传世名作《史通》中,首次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唐代以前的史学发展脉络,并阐述了他的史学理论思想。因此《史通》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对史学理论和
1271,马可·波罗来到了中国,亦或是出于商业又或是其他目的,而此行之后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无论这本传奇之作被叫做《东方见闻录》又或是《马可
男女嫁娶,结为夫妇,称为婚姻,婚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或一些方式或仪式,经过规范化、礼仪化和系统化后,在社会中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