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制执行拍卖作为民事强制执行的重要变价措施,应达到权力制约、权利救济及利益平衡之目的,体现正义、效益、秩序和自由等程序之独立价值。强制执行拍卖的性质是决定该制度价值和目的实现的终极因素,随着民事诉权论、既判力理论的发展,强制执行拍卖的公法化趋势不断呈现,以公法性作为理论基石的强制执行拍卖制度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我国强制执行拍卖制度的演进与发展也无法脱离公法化的轨道,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基本承认强制执行拍卖公法性的前提下,以公法说为基础的诸多强制拍卖理论研究和以强制拍卖制度改革为基础的实践探索始终没有停止也不能停止,我国应以强制拍卖公法说为理论基础,规范强制执行拍卖的运行程序,以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为手段构建完善的强制执行拍卖监督和救济制度,合理平衡强制执行各方主体的利益,以最终实现民事裁判的结果。正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民事强制执行拍卖概述。主要对强制执行拍卖的概念、民事强制执行拍卖与其他拍卖种类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分析和评述了作为强制执行拍卖理论基石的拍卖性质的不同学说,并主张我国应当以公法说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强制执行拍卖制度;提出了强制执行拍卖始终应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第二章,对我国现行法及《拍卖规定》中所确立的基本制度的理论依据和取舍理由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外立法例和强制执行拍卖实践,提出了部分观点,主张评估费用应按拍卖成交价确定,委托评估和保留价确定中的具体程序应进一步明确化,被执行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下落不明时应在公示催告后方可拍卖,强制执行拍卖应鼓励发展电子拍卖方式,对不动产拍卖流拍后应设立强制管理制度等。第三章,在公法说基础上对强制执行拍卖的法律效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下主张:不动产的取得应不依赖于对不动产的权属登记或产权证书的交付,拍定人取得动产的时间为动产的交付时间;拍卖标的物风险的转移应与物权取得时点加以区分;强制执行拍卖无实体根据之财产,拍定人应取得所有权;强制执行拍卖成交后,拍定人应无瑕疵担保请求权;应当取消当事人协商确定拍卖不动产上各种负担的权利。第四章,对强制执行监督与救济作了区分,在执行分权基础上构想了强制执行拍卖的监督和救济制度。强制执行拍卖监督方面,主张法院应以上级监督和分权监督为系统内监督的主要方式,应赋予检察院对强制执行拍卖监督的权力,法院和执行当事人应加强对评估和拍卖机构的监督;强制执行拍卖救济方面,主张以执行分权为基础,设立独立的执行裁决机构,以程序异议之诉和实体异议之诉为基本的执行拍卖救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