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基督教关于恶的来源及其消除的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a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反思生活方式的哲学,理当关心人类的归宿,为人类构想美好生活,引导人类走向终极之善。哲学倡导善,但是恶作为善的缺乏、善的对立面却使人的生活支离破碎,破坏了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当今社会历史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正反映了恶对生活和哲学的腐蚀。可是,恶并非当今才有,而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它就深深地扎根在社会和人性深处。它一方面阻碍着善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促使人反思自身和社会以及哲学,因而恶是哲学思想的关键点之一,成为哲学无法绕过的问题。 儒家和基督教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渊源和精神支柱,自诞生以来就非常关注恶的问题,针对恶的来源和消除方式及恶消除后的结果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产生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关于恶的来源,儒家有着相对一致的看法,但以宋代理学的观点最为典型,论述详尽,颇具代表性。它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天理在人心中的表现,有善无恶。而气质之性是“气”所形成,合天理者就是善,不合天理者就是恶。因此,儒家认为恶来源于气质之性。基督教认为人本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成的,因而是善的,独具上帝所赋有的自由意志,但由于“原罪的堕落”败坏了人的自由意志,使自由意志经常背离上帝之道趋向于恶,所以基督教将恶归源于原罪堕落中的自由意志。 在如何消除恶即去恶的方法上,儒家和基督教都从伦理道德、社会和政治等综合角度进行了思考。但总体而言,儒家以人性本善为依据,提倡“求诸己心”,即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返回到人的内心深处发挥人的善的本性,就可以纠正气质之性的偏蔽,从而消除恶。基督教则认为创世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亚当堕落后人的本性被败坏、腐化了,自由意志作恶的倾向就扎根在本性之中,与本性共存。因此,人人自身无法消除恶,只有“神恩拯救”即上帝出于恩典降身为人以自己的牺牲来担负人的罪,才能消除恶。 去恶至善,是儒家和基督教的共同指向。儒家和基督教除了分析恶的来源及其消除方法,还将恶的问题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在儒家和基督教的道德观、社会观、历史观乃至政治观之中。恶的问题深深地影响到儒家和基督教这些观念的形成和
其他文献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而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我国数学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标准》的制定是在总结我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
极限平衡法是边坡稳定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假定边坡内存在一个潜在的滑动面,该面上土体处处达到了极限平衡状态,按极限平衡理论分析滑体的受力。该法引入了一些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资源,以其可再生性和丰富的含量以及无毒、可降解、对环境友好的特点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应的纤维素改性高吸水树脂的研发也逐渐受到重视,但
针对高校仪器设备招标采购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典型问题,如在招标文件中推荐零部件品牌、仅有一家投标商的报价不超预算、投标商中标后弃标、以价格为主的评标中价格优势体现不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既有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反思,也有对历代语文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更有对语文教育的前瞻性论述。深入探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系统总结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哲
《苏东坡传》一直是林语堂最钟爱的作品之一。林语堂本人也将苏东坡视为自己最欣赏的人,他说:“读书应取其性情相近者而精读之,才容易于见解思想上有所启发,如此时久日斯,自然也可
本文从细观角度出发将沥青混凝土视为集料、沥青基质和孔隙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通过对沥青混凝土水破坏的宏细观试验,对沥青混凝土水破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沥青混凝
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路面结构的主要型式。沥青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的离析是造成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针对公称最大粒径较大的沥青混合
目的了解山西省三甲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防控措施的实践现状,为后期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山西省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