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反思生活方式的哲学,理当关心人类的归宿,为人类构想美好生活,引导人类走向终极之善。哲学倡导善,但是恶作为善的缺乏、善的对立面却使人的生活支离破碎,破坏了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当今社会历史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正反映了恶对生活和哲学的腐蚀。可是,恶并非当今才有,而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它就深深地扎根在社会和人性深处。它一方面阻碍着善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促使人反思自身和社会以及哲学,因而恶是哲学思想的关键点之一,成为哲学无法绕过的问题。 儒家和基督教作为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渊源和精神支柱,自诞生以来就非常关注恶的问题,针对恶的来源和消除方式及恶消除后的结果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产生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关于恶的来源,儒家有着相对一致的看法,但以宋代理学的观点最为典型,论述详尽,颇具代表性。它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天理在人心中的表现,有善无恶。而气质之性是“气”所形成,合天理者就是善,不合天理者就是恶。因此,儒家认为恶来源于气质之性。基督教认为人本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造成的,因而是善的,独具上帝所赋有的自由意志,但由于“原罪的堕落”败坏了人的自由意志,使自由意志经常背离上帝之道趋向于恶,所以基督教将恶归源于原罪堕落中的自由意志。 在如何消除恶即去恶的方法上,儒家和基督教都从伦理道德、社会和政治等综合角度进行了思考。但总体而言,儒家以人性本善为依据,提倡“求诸己心”,即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返回到人的内心深处发挥人的善的本性,就可以纠正气质之性的偏蔽,从而消除恶。基督教则认为创世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亚当堕落后人的本性被败坏、腐化了,自由意志作恶的倾向就扎根在本性之中,与本性共存。因此,人人自身无法消除恶,只有“神恩拯救”即上帝出于恩典降身为人以自己的牺牲来担负人的罪,才能消除恶。 去恶至善,是儒家和基督教的共同指向。儒家和基督教除了分析恶的来源及其消除方法,还将恶的问题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在儒家和基督教的道德观、社会观、历史观乃至政治观之中。恶的问题深深地影响到儒家和基督教这些观念的形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