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背景是中国正处在溶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在入世后的3~5年、最长在10年左右的金融市场化的过渡期中,面临着开放市场与维持金融稳定的矛盾。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经济体制尚存在的较严重缺陷,中国政府如若对开放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矛盾处理不慎,极易导致货币危机,进而转化成金融危机,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在长达数百页的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金融服务贸易占有很重的份量。而在金融服务中,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承诺最为彻底,简言之,在2006年12月,外资银行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在狼来了的时候,中国金融业(本论文主要讨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汇率制度、金融监管等)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采集国内上万个有关经济、金融、政治、社会环境等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建模处理后,经与曾发生过金融危机的有关国家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研究后发现,中国在国内金融市场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央行监管、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的金融制度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金融风险很大,存在着发生金融危机的较大概率。中国之所以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主要原因在于与国际经济没有充分接轨的相对保守的国家经济制度象一个屏蔽罩,既罩住了国际游资的攻击,也保护了内部经济、金融的严重缺陷。当务之急是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改革路径。 因此,论文的目标是探讨在开放条件下,充分厘清中国金融制度产生风险的机理,找出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改革路径,使得中国政府在深化金融制度改革的同时,对经济进行适当调控,在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同时,确定经济合理的开放状态,并解决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切实降低金融风险,实现内外均衡,保卫国家金融安全。这不仅是一个国际金融的前沿课题,而且对中国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论文的结论是:亟需建立中国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并寻找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基本金融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健全,(基本上是)固定汇率制会促进金融恐慌,增大金融风险,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推波助澜作用,资本市场的较大风险助长了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滞后的金融监管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并提出了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目标路径如商业银行的改革路径,央行监管的改革路径,资本市场的改革路径。基于上述改革路径,构建了中国在转型经济中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的可行框架。浙江大学博上学位论文 中国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一 论文采用的方法是以实证分析为主,辅之以逻辑分析。 本论文除导论外,共分10章。 第二章 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与模型评述 通过对西方货币危机模型、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文献的综述,得出中国金融制度在溶入WTO金融服务框架的过程中,亟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以便随时关注中国金融系统的运行情况,为深入剖析中国金融制度弊端、产生的原因和为探索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提供依据。 第三章 中国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模型及实证分析一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首先,按系统论的观点,该模型的参数不仅应该涉及经济、金融方面的数据,还必须涉及政治、法律、文化、信用等方方面面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定量的经济、金融数据,也有定性的政治、法律、文化、信用等数据。基于此,笔者采集了5千多个基本数据,经过分类、整理、归纳等,归并成几张表。经过构造数学模型、并经计算机运算后,得出中国发生金融风险概率图。 从总体上看,除 1993年外,中国金融系统从 1991年到 1999年处于“基本安全”和“有风险”的区间运行,而在1991~1993年,金融风险趋于增长,即从54%增长到66%;1997~1999趋于下降,而尤以1993到1995年下降较快,这和国家3年治理整顿的时间基本吻合。其次,从微观上进一步分析,即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负债率、股指波动风险、市盈率等单独作为研究对象,则可发现影响中国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微观金融系统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底、不良贷款高企、资产收益率低。而中国金融整体上没有进入“有风险”和“较大风险”区间运行的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与国际经济没有充分接轨的相对保守的国家经济制度。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高企的原因又主要与国有企业的负债率较高直接有关;其次表现为股指波动激烈、市盈率偏高。构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变化曲线”和“企业负债率、股指波动和市盈率风险变化”两条曲线的因素对中国金融风险变化的作用力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而在中国金融风险因素中起着越来越主要的作用。 构建了衡量中国金融风险大小及预测中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分析可能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的模型。 第四章 曾发生金融危机的部分亚洲国家金融制度的风险机理研究 在分析了亚洲模式的特征和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