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延安市宝塔区内摇蚊大规模孳生,成虫婚飞严重影响居民外出活动的现象,于2016年10月、11月和2017年5月、6月对婚飞的摇蚊成虫进行扫网采样,以分布范围和数量作为选取优势种的标准,确定延安市宝塔区摇蚊的优势种,并利用成虫的种类分布,对延安市宝塔区地表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优势种的实验种群,并结合野外调查的结果,研究了优势种的生物学特征和在宝塔区的年生活史,此外,还构建和分析了优势种的实验种群的动态生命表,对探究摇蚊大量孳生的原因和生态化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延安市宝塔区共采集到摇蚊成虫2亚科10属,分别隶属于长足摇蚊亚科的流粗腹摇蚊属、沟粗腹摇蚊属、大粗腹摇蚊属、前突摇蚊属和长足摇蚊属,以及摇蚊亚科的多足摇蚊属、摇蚊属、小摇蚊属、间摇蚊属和雕翅摇蚊属。其中,长足摇蚊属的刺铗长足摇蚊分布最广泛,且数量占调查结果的90%以上,为延安市宝塔区的优势种。利用摇蚊成虫的种类分布作为指示物种,对延安市宝塔区地表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估,刺铗长足摇蚊的爆发表明宝塔区的地表水环境已遭受中等程度的污染。刺铗长足摇蚊的生活史为完全变态发育,幼虫期可分为四个龄期,三龄以后幼虫才具备保持其属、种相应的形态特征结构。卵粒呈长椭圆形,棕黄色,多个卵粒被卵膜包裹形成球状结构。幼虫为长圆柱形蠕虫状,幼虫头长约是头宽的2倍,触角可随意伸入触角鞘内,尾刚毛台长一般为其宽的5倍左右,具高度发达的前、后原足。蛹期较幼虫期体长明显变短,体色加深,不进食,游动速度变慢,蛹期历期较短,在蛹期可通过体宽初步判断性别。雌蚊和雄蚊除了在体宽外,外形方面最大的差别在于触角,雄性触角长,密集分布多个蓬松轮毛,远观呈羽毛状,雌性触角为念珠状,分节明显,仅在基部上散布少量刚毛。生活习性方面,幼虫为掠食性,且在幼虫期间不筑巢,在水体自由生活,二龄起进入底泥内生活,偏好黏质土,成虫必须经过婚飞交尾后产卵,婚飞场所常选在离水源较近且植被丰富的区域。刺铗长足摇蚊在延安市宝塔区一年共发生两代,世代不重叠,幼虫发育化蛹的温度一般高于20℃时,冬季以成熟幼虫越冬,5月份至10月是刺铗长足摇蚊活动的高峰期。根据刺铗长足摇蚊幼虫的头壳宽度可对幼虫期进行龄数划分,幼虫期明显可分为四个龄期,并计算得出了各个龄期头壳宽度的范围,一龄幼虫:98.92±8.33 um、二龄幼虫:193.33±16.67 um、三龄幼虫和四龄幼虫分别为321.69±24.07 um和470.43±32.36 um。在以日龄作为时间间隔组建的刺铗长足摇蚊实验种群动态生命表中,整个世代约经历49.45±2.14 d,幼虫期的平均发育时间最长,其中一龄期最短,四龄期最长,分别为1.05±0.50 d和15.62±1.05 d,卵期和蛹期相对较短,分别为1.91±0.82 d和1.58±0.74 d,成虫期次之,为3.45±2.14 d。在以虫龄作为时间间隔组建的刺铗长足摇蚊实验种群动态生命表中,成虫期共收集2枚卵块,计821粒卵,平均存活个体的产卵数为22.81,种群的净繁殖率R0=2.31>1,该种群逐渐变大,下一代种群数量的本世代的2.31倍,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rm=0.02>0,种群的内禀增长力为正值,说明数量增加,表明在饲养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刺铗长足摇蚊实验种群有增长的趋势。通过比较不同虫龄的种群存活情况,发现幼虫期和卵期的致死力较高,其中一龄幼虫的致死力最高。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曲线,幼体死亡率较高,但存活到三龄和四龄死亡率就会降低,需要较高的出生率来补偿,在生殖对策选择中更倾向于r选择,产多而小的后代,采取一生一次或爆炸式的生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