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是地球上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常常给人们带来难以平复的灾难和伤痛,震后结构的可修复性就成为当下亟待研究的课题。而残余变形的大小又是工程结构可修复性的关键,也是结构或构件具有良好复位能力的基础,因此残余变形是衡量工程结构震后能否继续满足使用要求和可修复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有效控制钢筋混凝土(Reinforce Concrete,简称RC)结构震后的残余变形,建造具有良好复位功能的RC结构,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实际震害表明,RC结构的残余变形主要由其竖向承重构件——钢筋混凝土柱的残余变形所致。因而钢筋混凝土柱残余变形及其控制的研究,是研究具有良好复位性能的RC结构的关键和基础。地震作用下,RC柱承受轴力、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处于复杂受力状态,现行规范和设计方法可保障其在地震作用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但未考虑其震后的残余变形。针对这一现状,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了预应力度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复位能力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相同轴压比条件下,进行了三个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柱试件的静力往复水平加载试验,得到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柱的残余变形、复位能力、承载力、延性和滞回性能等,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2)利用数据拟合的方式,分析了在各个不同的控制位移作用下,不同预应力度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柱复位能力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复位能力系数与位移、预应力度的拟合曲线,得到了复位能力相对于位移和预应力度的演化模型。(3)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柱进行非线性的受力分析,因所采用的混凝土本构和钢筋本构考虑因素全面,所以骨架曲线的计算结果与本文试验结果吻合较好。(4)介绍了结构及构件复位性能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对应于不同的力—变形关系的复位能力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各种不同复位能力系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得到了不同复位能力系数之间的计算基础为位移型复位能力系数,换算的关键为屈服曲率和等效塑性铰长度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