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目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成功建立针对PCV2基因保守序列检测的PCR、荧光定量PCR和LAMP方法,并在对各检测方法进行优化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免疫学和传统病理学检测等手段,对辽宁省猪群PCV2感染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一、参照GenBank中PCV2全基因序列,针对PCV2基因保守序列建立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普通PCR、荧光定量PCR和LAMP方法,并对其条件进行优化和比较。1.普通PCR方法反应体系中引物最佳浓度为0.4μ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3℃,灵敏度为2853拷贝/μL PCV2基因组DNA,可在4h内完成对样品的检测。2.荧光定量PCR方法引物和探针最佳浓度分别为0.5μmol/L和0.6μmol/L,可检测的极限拷贝量为15拷贝/μL,较普通PCR方法灵敏度高出190倍;绘制的标准曲线斜率(k)为-3.004973,截距为6.631623,其相关系数(R2)为0.999212,表明该套引物和探针检测效率极高;模板浓度在1.50×103~108拷贝/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重复性。3. LAMP方法灵敏度达1.4拷贝/μL,较荧光定量PCR方法高出10倍以上。从样品的核酸提取到最终结果报告仅需1.5h,特别适合现地和基层应用,为猪群PCV2感染的临诊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个快速、简便、实用的新技术。二、辽宁省规模养殖场猪群PCV2感染及其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4.辽宁省规模养猪场PCVD临诊发病情况调查及其分析2010年度辽宁省规模养殖场猪群PCVD临诊场发病率为42.90%(145/338),随规模场养猪规模的扩大,PCVD临诊场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基础母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猪群PCVD临诊场发病率最高(54.76%),显著高于总体平均水平(42.90%)(P<0.05);基础母猪存栏51~100头规模养殖猪群,PCVD临诊场发病率最低(33.33%),明显低于猪群总体平均水平(42.90%)(P<0.05)。辽宁省内规模化养猪场PCVD临诊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辽东地区PCVD临诊场发病率(32.81%)不但明显低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42.90%)(P<0.05),而且显著低于其他地区(P<0.05),与辽中地区(48.28%)差异极其显著(P<0.01)。5.辽宁省规模化养殖场猪群PCV2血清阳性率的调查与其分析应用ELISA检测方法,对2008年-2010年,辽宁省猪群PCV2血清阳性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辽宁省猪场(或猪群)PCV2抗体场阳性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至2010年,全省PCV2抗体场阳性率高达96.77%;其中,2009年辽西和辽中地区PCV2抗体场阳性率均达到100%。被分析的全省不同年度间PCV2抗体场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表明,近年来PCV2在辽宁省规模化养猪场的感染范围逐年扩大,并且存在地域性差异。不同规模养猪场猪群血清PCV2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全省猪群血清PCV2抗体总体阳性率分别为68.98%(776/1125)和76.19%(1280/1680),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不同地域规模养猪场猪群血清PCV2抗体阳性率分别在65.78%-71.11%和74.33%-78.33%之间,也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表明辽宁省猪群PCV2感染范围逐年扩大。但不同地域间和不同规模养猪场间猪群血清PCV2抗体阳性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对不同生长时期猪群调查发现,PCV2抗体总体阳性率为66.28%,其中,断奶仔猪最低(47.22%),经产母猪最高(82.67%);病原总体阳性率为36.17%,哺乳仔猪最低(18.33%),育肥猪最高(47.89%)。不同生长时期猪群血清PCV2抗体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而其PCV2病原阳性率差异极其显著(P<0.01)。表明辽宁省猪群PCV2感染相当严重,其涉及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猪群随着饲养周期的延长,其PCV2感染率也随之升高。不同年龄、不同品系猪群血清样品检测结果发现,不同品系猪群间PCV2抗体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长白猪群血清PCV2抗体阳性率最高(67.91%),三元杂交猪群血清PCV2抗体阳性率最低(46.43%),杜洛克猪群血清PCV2抗体阳性率低于长白和大白,但又高于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表明辽宁省规模化养猪场猪对PCV2的易感性存在明显的品系差异。6.猪群PCV2病原学监测及与猪其他主要病毒性疫病混合感染的研究应用荧光PCR检测方法,对2008年-2010年患病猪群组织样品PCV2病原学监测结果表明,3年平均病原阳性率为54.20%,全省病原学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辽南和辽西上升趋势尤为明显(P<0.05);表明PCV2感染在辽宁省患病猪群中十分普遍。患病猪群病毒性疫病混合感染情况监测结果表明,2008年-2010年,辽宁省猪群以PCV2与PRRSV混合感染为主,其混合感染率高达20.83%;其次是PCV2与CSFV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6.54%。对2010年-2012年的630份来自屠宰场的猪组织样品进行了病原学监测,结果总体阳性率为53.81%,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P<0.05);随时间推移,辽东、辽西和辽中地区病原学阳性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辽南地区和辽北地区上升趋势极其明显(P<0.01);但不同地域间未见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辽宁省假定健康猪群中,PCV2隐性感染或/和亚临诊感染普遍存在,且感染率逐年上升,但地域间未见明显差异。假定健康猪群的混合感染监测还发现,PCV2与PRRSV总体混合感染率达13.97%,其中,辽西地区混合感染率高达20.74%,最低的辽东地区也达到7.86%。7.不同基因型PCV2在辽宁猪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分析应用PCR方法,对2010年度来自门诊的170份PCV2阳性组织病料进行不同基因型PCV2分析,结果发现,PCV2a单纯感染占12.94%,PCV2b单纯感染率占44.71%,二者混合感染率占42.35%。表明2010年度辽宁省内各地区发病猪群中PCV2b为优势流行基因型,其形式包括CV2b单纯感染和PCV2a与PCV2b混合感染。对2010年-2012年,360份来自屠宰猪PCV2阳性组织样品检测发现,PCV2a单纯感染率占10.28%,PCV2b单纯感染率占49.72%,二者混合感染率占40%。表明辽宁省假定健康猪群中广泛流行的PCV2也以2b基因型为主。由此可见,辽宁省各地猪群中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为PCV2b。8.41株PCV2毒株全基因序列测定及分子遗传演化分析应用PCR方法和分子克隆技术,扩增并测定了2009年-2012年41株辽宁省PCV2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并对其分子遗传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源性分析表明,本研究测定的41株PCV2毒株之间同源性为94.3%~100%;不同年度和不同地域毒株间同源性均为94.3%-99.9%。表明近4年来,辽宁省内各地流行的PCV2毒株序列没有明显的地域和时序特征。被分析的41株辽宁PCV2毒株与国内毒株间同源性高达94.5%-100%,与国外毒株间同源性为92.5%-99.6%。表明国内、外PCV2毒株至今变异程度均不大,全球范围内毒株序列均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进化分析发现,41株辽宁PCV2毒株中有38株属于PCV2b基因型,其中,1A/1B和1C亚群(型)各占19株;3株属于PCV2a基因型,但不属于PCV2a基因型2A、2B、2C、2D及2E任一亚群;发现了PCV2a与PCV2b重组型病毒。表明在自然条件下,PCV2不同基因型毒株间在猪体内存在序列重组或漂移现象。9. PCV2感染猪的动力学初步研究应用ELISA和荧光PCR方法,对PCV2感染猪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PCV2隐性或/和亚临诊感染严重的仔猪群,其PRRSV、CSF和PRV抗体阳性率均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仔猪血清PRRS、CSF免疫抗体阳性率与PCV2核酸阳性率相关性均极显著;仔猪血清PR免疫抗体阳性率与PCV2核酸阳性率相关性显著。表明PCV2感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体免疫系统的体液免疫功能。假定健康猪群PCV2核酸阳性率与PRRSV核酸阳性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地域假定健康猪群PRRSV核酸阳性率与PCV2核酸阳性率双侧相关性显著。表明PRRSV感染与PCV2感染间存在相互协同作用。病毒载量测定结果表明,种公猪在PCV2流行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外,肠道可能为PCV2感染的另一重要靶器官。PCV2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但淋巴组织仍为其主要复制场所。PMWS患猪日龄越小,不论其临诊症状,还是病理剖检变化均越明显,且其变化与组织器官中病毒载量密切相关。PMWS患猪群各组织器官病毒载量与其眼观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