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首次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系统映射。在经济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应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很少有学者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对中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的概念隐喻进行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本文拟通过以下研究问题对中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的概念隐喻展开对比分析:1.中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主题语义域分别是什么?2.中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主题语义域分别通过哪些源域使其概念化?各源域的使用分别有何异同?3.中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有哪些主要的概念隐喻?在概念隐喻的表达上,有何异同?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选取中美主流报纸于2017年5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间关于“一带一路”的经济报道,自建“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国语料库(CBR)和美国语料库(ABR)。其中,CBR(83,832词)选自《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ABR(68,027词)选自《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2003)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以Wmatrix(3.0)(Rayson,2011)为研究工具进行语义域赋码,并以MIPVU为语言隐喻识别工具,对目标语料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对“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在前十个主题语义域中,高度相关的六个主题语义域,分别是“商业:一般”、“商业:销售”、“金钱和工资”、“帮助”、“尺寸:大的”、“行业”。美国对“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在前十个主题语义域中,高度相关的三个主题语义域,分别是“商业:一般”、“商业:销售”、“金钱和工资”。三个共同的语义域为“商业:一般”、“商业:销售”、“金钱和工资”。2.中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的主题语义域,通过身体与个体、艺术、情感、食物和农业、建筑、金钱、体育运动与游戏、植物、生物、运动、测量、物体、语言行为、社会行为、时间、环境、心理行为等共有源域实现其概念化。但是科技源域仅出现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政府和公共领域源域仅出现在美国关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3.根据上述源域的选择,总结出了中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出现的概念隐喻。报道中共同的概念隐喻有十种,分别是:“经济是生物体”、“经济是机器”、“经济是合作”、“经济是竞争”、“经济是建筑物”、“经济是物体”、“经济是艺术”、“经济是食物”、“经济是自然事物”、“经济是旅程”,这些共同的概念隐喻与上述共有的源域相一致。其中,“经济是科技”和“经济是政府”分别出现在中国和美国关于“一带一路”的经济报道中,这也与中美两国关于“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独有的源域具有一致性。同时,“经济是生物体”、“经济是机器”、“经济是合作”、“经济是竞争”在中美关于“一带一路”的经济报道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余的概念隐喻。4.中美关于“一带一路”的经济报道中共同出现了四个主要的概念隐喻,分别是:“经济是生物体”、“经济是机器”、“经济是合作”、“经济是竞争”。这四个主要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是在三个重叠的主题语义域中进行,即在“商业:一般”、“商业:销售”和“金钱和工资”中进行。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多于美国关于“一带一路”的经济报道。5.中国对“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反映了我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战略,肯定并高度赞扬“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同时中国对“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而在美国对“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其对于“一带一路”及其发展前景并没有一个的清晰明确的态度。本文拓宽了“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视角,丰富了经济话语分析的应用研究;帮助人们通过语料库方法理解“一带一路”经济报道中的抽象概念,培养概念隐喻思维;有助于把握中美新闻报道的差异,更好地通过新闻报道建构我国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