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决策在公司财务中居于核心地位,投资效率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着社会经济增长质量与速度。近年来,投资效率低下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平衡股东与经营者的关键环节,董事会能否有效运行直接关乎企业发展,故董事会治理对企业投资效率有很大的影响。现代企业普遍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股东和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企业的经营目标将会偏离股东预期从而形成巨大的代理风险,为了规避此种风险,董事会应运而生。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连接股东和管理层的纽带,也是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董事会能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直接关乎企业投资行为和资源配置效率。高效独立的董事会可抑制非效率投资。产权性质是公司治理的基石。本文中的产权主要是指企业控制主体的性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资产大体上分为两类,即公有资产和私有资产。推而广之,我们国家的企业也大致分为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两种。企业最终控制人的性质,决定其在资源分配和经济后果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源控制方是政府,较之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资源占有及成本方面存在很大优势,而资源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效率。另外,在政府补贴方面,国有企业的补贴力度往往大于民营企业。因此结合产权性质,研究董事会治理与投资效率的关系成为必要,有助于认知公司治理机制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民企发展。本文选取我国全部A股2010-2014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董事会治理特征中的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董事薪酬和董事持股比例为切入点,结合产权性质,考察他们与投资效率的关系。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机制理论,采用文献搜集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法。本文以产权性质为视角,探讨董事会治理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并通过实证检验产权性质分别和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董事薪酬、董事持股比例的交乘项与投资效率的关系。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董事会规模与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皆显著负相关,表明扩大董事会规模可有效改善企业的投资效率,且国有企业对其的抑制效果优于民营企业;独立董事比例能改善上市公司投资过度现象但不显著,而与投资不足显著企业投资不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董事薪酬激励与投资效率显著相关。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董事薪酬激励都能有效改善投资过度的局面,抑制投资不足情形。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普遍持股较少,导致董事会持股比例与过度投资不显著,但检验证明董事会持股比例与投资不足显著负相关。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与投资不足显著负相关,但其与过度投资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独立董事机制能很好的抑制过度投资,国有企业中的董事会持股比例更能改善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