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纳米复合材料在解决能源、环境、国防、电磁污染、健康等诸多问题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近几年成为关注和研究热点。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协同效应和物理化学性质,与其核、壳结构及其表面/界面结构密切相关。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微波吸收与屏蔽材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将磁性和介电相结合到核/壳型纳米结构中,通过磁共振、界面极化,弛豫极化、涡流共振和传导损耗等机制实现电磁波的吸收与损耗。电磁波吸收材料根据其损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复合材料在解决能源、环境、国防、电磁污染、健康等诸多问题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近几年成为关注和研究热点。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协同效应和物理化学性质,与其核、壳结构及其表面/界面结构密切相关。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微波吸收与屏蔽材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将磁性和介电相结合到核/壳型纳米结构中,通过磁共振、界面极化,弛豫极化、涡流共振和传导损耗等机制实现电磁波的吸收与损耗。电磁波吸收材料根据其损耗机理可划分为电介质型、磁介质型和电阻型。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电磁干扰问题和满足军事隐身需求,迫切需要研发强吸收、高强度、重量轻、成本低、频率范围宽的微波吸收材料。同时,由于吉赫兹波段微波器件的广泛使用,如移动通讯、航空飞机、铁路系统、电网系统、高速公路、局域网、雷达系统、Wi-Fi、W-LAN、笔记本电脑等,造成的电磁污染对公众健康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因此,设计和研发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材料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带来的伤害引起了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微观形貌、粒子尺寸及分布、表面/界面、组成和微观结构因素等。本论文将重点研究磁/介电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加深对其电磁响应行为的理解。通过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分别合成了磁性Fe核表面包覆介电型SiO2、FeSi/SiO2、SiC/C、ZrO2壳层的纳米胶囊结构。利用在线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 Fe@SiO2纳米胶囊、Fe@FeSi/SiO2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中电弧等离子体的能量状态,为揭示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形成机理提供了能量依据和理论分析。此外,用埃林厄姆图解法详细讨论了介电氧化物壳层形成的氧势条件。实验结果有助于建立制备条件与合成粒子结构/形貌、以及电磁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和控制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测试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和磁导率,计算了反射损耗值(RL),对相关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外,对复合材料的静磁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氢气和氩气的混合气氛下,通过直流电弧法合成球形Fe@SiO2纳米胶囊(NCs)。通过在线发射光谱法(OES)原位记录等离子体区域内激发离子(Ar,H,Fe,Si)的能量状态,为Fe@SiO2NCs形成提供能量依据,表明相应的等离子体温度约为3×104K(2.6eV)。静态磁性测试结果表明,在TB=160K时出现由铁磁性向超顺磁性的转变。Fe@SiO2/石蜡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阻抗匹配条件,在9.3 GHz在时,RL达到了-61.6 dB,厚度为2.81 mm,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达到了 12 GHz(6~18 GHz)。(2)以铁粉和硅粉为原料,在纯氩气气氛下合成了 Fe/FeSi@SiO2纳米复合材料。在线发射光谱表明,分别以等离子体中Ar/Fe/Si离子谱线测定的电子温度为23513 K(2.02 eV)、23225 K(2.00 eV)和 23063 K(1.99 eV)。该材料在 9.7 GHz、14.3 GHz 和 16.8 GHz处出现三个显著的共振峰,可归因于Fe@FeSi/SiO2纳米复合材料内部异质界面的协同作用,对应的RL值分别为-33,-20和-38 dB。Fe@FeSi/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优异微波吸收性能,可以通过对其多重共振行为以及电/磁协同作用的调控而实现,这种多重共振现象在电磁材料及其相关器件设计和制造中可体现实用价值和意义,实现特定频率的有效损耗。(3)由直流电弧法制备了 Fe@ZrO2纳米链结构,其饱和磁化强度(Ms)为188 emu/g,矫顽力为253 Oe。Fe@ZrO2纳米链在437℃时仍能稳定存在,体现出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厚度为3 mm时,RL值达到了-45.36 dB;厚度为1.5mm时,有效吸收频宽达到了 8 GHz。Fe@ZrO2纳米链的优异微波吸收能力来源于多重共振和界面极化所造成的磁/介电损耗,以及具有的适当阻抗匹配条件。(4)作为电磁波吸收体,应具备有利的微观结构、宽吸收频带、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较易合成等优点,为此合成了 SiC陶瓷纳米线。将铁和硅粉混合压块作为蒸发靶材,在甲烷和氩气的混合气氛下,通过原位气-液-固(VSL)生长机制,利用电弧等离子体合成了(SiC/Fe)@C纳米线(NWs)。随机取向的纳米线组成互连网络,其特征是SiC纳米线尖端附着Fe纳米粒子,两者被表面类石墨碳层所包裹。这种纳米线缆结构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和耐腐蚀能力。将质量分数为15%、25%、35%和50%的吸波体与石蜡混合,在2~18 GHz测量的电磁参数和RL值表明,其中25%的(SiC/Fe)@C纳米线具有最佳性能,在12.4 GHz处RL值达到了-63.44 dB,有效吸收频宽达到了 7 GHz,厚度为1.95 mm。
其他文献
第五代(5G)移动通信系统,由于移动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和设备的超量连接,将在超大范围、海量容量、海量连接、超低延迟等方面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满足这些需求的主要限制来自可用频率资源的有限性。利用认知无线电(CR)技术提高现有频段的利用率,是解决频谱稀缺问题的一个有前途的解决方案。频谱感知作为认知无线电网络的主要环节,允许次级用户利用授权的主用户的空闲频谱进行机会通信。在实际应用中,低信噪比、无线信
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为智能交通提供理想而有用的通信网络技术。在确保交通安全,效率,商业和娱乐方面,它将发挥重要作用。由于VANET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VANET的网络设计和实现对于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网络可靠性和连通性是VANET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物理连通性和逻辑连通性,涉及物理链路连通性,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的有效性等。本文主要研究V
室内土工试验是探究岩土材料力学特性的必要手段,其中三轴试验是测定岩土材料应力应变性质、本构关系模型与强度参数的最重要、最常用的试验。但三轴试验系统的加载跟踪精度易受土样非线性力学特性及系统中非线性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常规三轴试验中试样变形的测量一般采用外置式传感器,只能测量试样整体的变形,无法获得土样的局部变形特征。针对三轴试验系统存在问题,本文实现了三轴试验系统轴向加载的非线性补偿控制和试样
对于成分复杂且宏观离散的岩土材料,不能简单借鉴单相连续介质力学中的应力定义,因而Terzaghi提出了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被誉为现代土力学的基石。但拓展至非饱和土时,碍于复杂的相间作用,有效应力原理面临诸多挑战,迄今仍是土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探寻非饱和土中具有明确物理本质的应力体系,首先从合理建模入手,将非饱和土细分为土颗粒、胶结物质、固态孔隙水、液态孔隙水、收缩膜和孔隙气,提出了非饱和土6相模
本文主要研究了几类环上的图的自同构的问题。对于一个图G,如果点集(记作V(G))上的一个双射σ保持点与点的连接关系,那么σ被称作是图G的一个图自同构。如果把映射的合成看作群的乘法,那么图G的所有自同构在这个乘法下可以形成一个群,这个群被称为图G的自同构群,记作Aut(G)。给定一个环S,这个环的零因子图Γz(S)是一个有向图,图的点集是环中所有的非零零因子,存在一条边使得不同的点A和点B相连当且仅
在本文中,我们引入变分迭代法、同伦扰动法和拉普拉斯变换来求解各种类型的偏微分方程,并且通过这几种解析方法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变分迭代法就是在校正函数中补充迭代步骤,从而提供对解的连续逼近;同伦扰动法就是克服方程中由非线性现象引起的非线性项所带来的困难,从而使逼近解快速收敛到精确解。本文以一些偏微分方程为例,如Klein-Gorden方程,Boussinesq方程和电报方程,来说明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筛选出公众、科学、政府和法律为湿地保护制度的四个要素,以此构建了一个使不同国家湿地保护制度研究能在统一语境下进行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研究美国湿地保护政策百年发展的特征、逻辑、执行及当前挑战,建立了“竹节模式”经验性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美国湿地保护制度政策变迁的动因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从而保护湿地的机理。最后讨论了我国湿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当前挑战,提出了我国湿地保护制度发展的建议。第一章是绪论。规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能量(核子对质心能量在TeV量级)下,重离子碰撞产生的π介子多重数可数以千计。在这种情况下,粒子发射源内的全同π介子很可能发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从而对全同π介子的Hanbury Brown-Twiss(HBT)关联造成抑制。最近,欧洲核研究机构(CERN)的ALICE合作组在对LHC上运行的(?)=2.76 TeV Pb-Pb碰撞的实验数据分析中,发现实验测量到的全同π
反问题在许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重要应用,例如医学成像、现代工业、气象预报等等.也因此,数值求解反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考虑以下几类反问题:带箱型状态约束的椭圆型最优控制问题;带积分型状态梯度约束和箱型控制约束的椭圆型最优控制问题;图像恢复中的病态的线性反问题.受到一阶算法成功用于求解大规模有限维优化问题的启发,我们试图研究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一阶算法并结合这些问题的结构来更有效地求解它
单圆盘上的Hardy空间H/2(D),Bergman空间La2以及加权Bergman空间La2(dAα)(α>-1)作为经典的解析函数空间,其上的移位算子作为一种形式简单的经典算子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研究历程,现已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变子空间问题与函数空间上的算子理论紧密相联,而不变子空间问题的核心又可归结为对Bergman空间上移位算子不变子空间的研究.所以研究La2上移位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