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视野下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nfei7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社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转型的必然发展阶段,公民意识的觉醒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各种类型的自发性社团组织的涌现,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体育领域中促进公民社会建设的缩影。本研究主要使用结构式访谈法,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基本情况、成员参与动机、健身诉求等取向以及对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选取的三类组织分别是社区居民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高校学生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和通过互联网组织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结论如下:  人们选择参加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组织动机主要有:希望通过有组织的体育健身形式获取身心上的收获;大众体育需求的增长与目的取向的多元化趋势;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从众心理以及节约运动花销。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地缘组织、业缘组织、人缘组织以及互联网组织。组织活动内容包括所有体育运动,并且延伸到了和体育运动间接相关甚至无关的活动。因此在对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进行管理的时候存在组织类型界定的复杂性、不同组织之间较大差异性、不同管理者出发点不同以及管理效能较差等困难。组织者一般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起到核心作用,但普遍存在对组织者的培训和指导缺失。AA制收费的方式是组织经费来源最常见的方式。综上,我国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具有形成自发性、边界模糊性、参与目标一致性、参与群体多层次性、活动内容和场地多样性、管理松散性的特点。  站在公民社会的视角看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制度环境,首先政治环境上全面公共服务性政府可以促进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经济上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契约社会要求依照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互动,能够实现群众体育活动的价值最大化;组织环境上各类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国家和个人之间的中间力量,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逐步从单纯量的优势向质的优势转变;科技环境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技术促进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新型模式产生,这对中青年群体的体育锻炼习惯产生了一定影响。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作为我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了促进社会公民行为规范化,激发公民意识的作用,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乃至政治民主化发展。我国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人、财、物力的不足,它们更多的满足了个体需求,而较少的实现了社会自治的目标。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国际上比较关注的问题,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彰显中国文化特点的
期刊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认识上的模糊、僵化甚或错位,使之与教育目的本原性渐行渐远则几近被异化为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而这一现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助长了社会功利价值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