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其中锁骨中段是好发部位,大部分的锁骨中段骨折伴有移位。锁骨中段骨折存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随生活节奏加快、患者的需求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锁骨骨折更倾向于手术治疗。临床手术方式较多,包括有髓内固定,钢板螺钉固定,记忆合金固定,克氏针固定等。目前钢板螺钉固定占主流,但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手术剥离过多影响骨折段周围血供,钢板的应力遮挡因素等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弹性髓内钉固定符合微创理念,但存在尾钉致皮下凸起出现激惹和骨折断端移位导致髓钉迁移,单根弹性髓内钉,无防旋功能。随着对锁骨骨折治疗研究的深入,合适的内固定应满足:微创,恢复锁骨长度,有效固定且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本课题设计了一种适应于锁骨中段的新型髓内钉,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与弹性髓内钉、接骨板进行生物力学比较,通过各项参数分析,证实新型髓内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可行性。方法:24根成年新鲜锁骨标本,所有尸体锁骨均没有锁骨骨折,排除骨质疏松、肿瘤、畸形等异常情况。将其随机分为3组(A、B、C):A组为解剖钢板组,B组为新型锁骨髓内钉组,C组为弹性髓内钉组,将所有标本在锁骨中段相同部位骨锯造成骨折建立模型。分别使用解剖钢板、新型锁骨髓内钉、弹性髓内钉对骨折模型进行固定。将每个标本用牙托粉固定后,并安置在力学实验机和扭转试验机夹具上。试验前进行预实验,消除标本蠕变影响,依次进行四点弯曲试验、扭转试验、拉伸试验。测量结果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中的试验数据使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三组试验数据并相互对比有无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四点弯曲试验中,三种不同固定方式的模型在加载压力从0.01kn-0.10kn范围内,加载压力随着加载负荷的增加,骨折断端的位移逐渐增大,两者线性相关。当加载力为0.10kn时各组的位移值:a组(解剖钢板组)位移值1.104±0.035mm,b组(新型锁骨髓内钉组)位移值1.148±0.032mm,c组(弹性髓内钉组)位移值1.197±0.027mm,三组相互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抗弯曲能力最优,弹性髓内钉抗弯曲能力最差。2、扭转试验中,三种不同固定方式在扭转角度0-10°范围内,随着扭转角度增加,扭矩也增大,两者呈线性相关,得出的最大扭转角度10°下,各组数据:a组(解剖钢板组)扭矩值0.910±0.066n.m,b组(新型髓内钉组)扭矩值0.849±0.03n.m,c组(弹性髓内钉组)位移值0.794±0.040n.m,三组相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髓内钉固定抗扭转能力明显优于弹性髓内钉固定。3、拉伸试验中,各组试验锁骨最大拉伸载荷结果:a组(解剖钢板组)1.019±0.053kn,b组(新型髓内钉组)0.963±0.025kn,c组(弹性髓内钉)0.915±0.058kn。三组相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的锁骨拉伸载荷最好,新型髓内钉组次之,弹性髓内钉组最差。结论:新型锁骨髓内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有以下优势:与钢板比较具有微创、易闭合复位,与弹性髓内钉比较抗旋转能力明显,固定稳定等生物力学优势,且无皮下凸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