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是一个关系本位的国家,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关系资本的作用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行为主体基于其构建或所属的社会网络,在互动中能够动用并能带来一定收益的资源总和。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将社会资本分为显性资本和隐性资本,显性资本包括与农户存在交往的人数、交往频率、交往层次以及层次差异,如果把农户周围存在的关系网看做一个网络的话,本文中分别用网络规模、网路密度、网络水平、网络差异、网络顶端来表示,除此之外,农户的隐性社会资本包括农户之间的互惠意识、相互信任程度、活动的参与意识与周边生活文化等。设定农户社会资本的研究假设与指标,对农户社会资本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影响农户社会资本累积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信贷资金稀缺条件下,农户之间的借贷多倾向于向有血缘、姻亲关系的对象,这种基于家族或村庄范围内的借贷,一是方便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二是由于道德约束,违约率较低。一般我们认为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越多,其发生借贷的可能性越大,但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到农户社会资本的数量并不是影响农户借贷发生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户社会资本的质量和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农户的人际关系逐渐打破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特征的网络范围,农户的生活圈子逐渐扩大,形成了以业缘为特征的新型交际网络。这种变化的结果是农村强关系的减少、弱关系的增加,农户之间的借贷失去了天然的道德约束机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经过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结构的变化对借贷发生概率、借贷规模、借贷目的均有一定影响。本文的研究一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农户社会资本累积及影响因素、农村非正规借贷行为研究以及农户社会资本对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第三部分从两个方面做了相关分析,一是农户社会资本累积对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二是农户社会资本结构变化对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趋势。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再加上借贷资金的用途逐渐由生活性向生产性转变,农户信贷逐步由救助性的人情信贷转向盈利性的商业信贷,隐性的人情债逐步显性为商业利息,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