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日常生活中的误解实例为语料,结合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和层级意义突显假设,构建了言语交际的关联-突显模式,并用于研究误解的生成机制。本文提出误解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其语境中生成的认知假设未能达成互显的一种语用现象,它不同于不解、刻意曲解以及语用失误。综观国内外有关误解研究的文献,对误解成因的探讨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缺乏实例;二是理论基础薄弱。本文所研究的误解是汉语和英语中的误解,文中的例子大多数来源于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自同一文化背景。为了能更好地解释误解的成因,本文把关联理论和层级意义突显假设结合起来,认为言语交际的推理过程就是对认知假设的选择过程,这个选择过程受认知假设突显度的影响,突显度高的假设会被优先处理,甚至会排除那些不突显的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关联-突显模式:说话人要向听话人传递某些认知假设,他把这些假设编码成话语传递给听话人。听话人在自己的语境中搜索相关认知假设以处理说话人的话语,听话人根据相关假设进行推理,推理结果可能与说话人的意图相符,也可能不相符。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约束条件――关联原则和突显原则,它们约束说话人对话语表达形式的选择以及听话人对认知假设的选择。根据这一模式,话语的理解是根据听话人语境中一组相关的认知假设推理得出的,最突显的假设会成为推理的基础。如果听话人语境中突显的假设与说话人编码时的认知假设不一致,或者说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生成的认知假设没有达成互显,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就不是说话人意欲传递的,误解就会产生。本文的研究不但可以深化对言语交际的认识,而且对语用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对误解生成机制的揭示,可以加深我们对语用认知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交际提供了参考,有助于预防、减少和修正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