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新区是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制度创新,是我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强势崛起的战术保障。但是在“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高新区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障碍。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高新区建设的二次制度创新,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将是当前摆在我国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高新区理论基础,为深入研究高新区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从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分析了长三角高新区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长三角高新区的发展困境,其次通过建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缺口模型,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角度分析了高新区的未来发展空间。第四部分,针对园区当前过剩产能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缺口之间的矛盾,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以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最为充分的长江三角洲(江浙沪两省一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文献查阅,特别是对几个典型园区的走访调研,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的观点:第一,高新区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同时,面临着政策优势减弱、土地资源减少、产能过剩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影响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影响着当下我国高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第二,高新区承载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责任。高新区虽然从当前经济新常态角度来讲存在过剩产能,但是从高新区作为实现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载体角度来说,高新区当前发展情况还不足以驱动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发展容量和未来发展空间,其责任任重道远。第三,高新区的未来之路完全在于通过转型升级而达到的内涵性经济发展。从我国新常态经济形势角度来讲,长三角高新区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但是从高新区作为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极角度来说,由于受到我国耕地面积及其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园区想要从量上继续扩张以满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已经无法实现。因此长三角高新区存在当前产能过剩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功能缺口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着高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高新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园区当前过剩产能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缺口之间的矛盾,实现园区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高新区转型升级的方式,消化过剩产能,充实产能缺口,从外延性扩张生产向内生性集约型发展转变,提高园区产业竞争力,延伸园区上下游产业链,提高园区产业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