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进入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转型期。在双转轨的过程中,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分配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等相关的制度改革,促使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增大;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导致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以及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与内部重组等因素都促使中国城市贫困格局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贫困人口组成由传统的“三无人员”开始向以在职低收入、下岗失业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贫困群体转变。另外,近年来高等教育偏向于普及化发展,高学历就业人口逐年增多,部分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谋生存,收入低且花销大,易陷入贫困状态,也成为新城市贫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发展过程中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立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选择了西安市主城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以ArcGIS9.3空间叠加技术为支撑,以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空间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调查问卷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及统计年鉴和其他相关统计数据,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的现状和组成以及1990、2000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格局及其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城市贫困的相关定义,包括城市贫困、新城市贫困、城市贫困阶层城市贫困集聚区等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贫困线的算法,最后对国内外城市贫困空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三章为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的现状及特点。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区域,然后用恩格尔系数法和中位数收入法相结合的方法测算西安市1990年、2000年和2013年的贫困线,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的规模与组成,贫困群体的基本特征等进行了归纳分析和分类表述。第四章为1990年以来西安市新城市贫困格局,分为1990年、2000年和2013年3个时间断面。以研究组与2013年6月15日至30日所获取的数据为基础数据,运用综合贫困指数,测算三个时间断面各街办贫困程度,并利用ArcGIS9.3分析这三个时间断面西安市新城市贫困格局及其贫困群体的性别、户籍、教育水平、职业类型和住房来源等特征。第五章为西安市新城市贫困格局形成机制分析。从城市社会阶层分化、城市发展的历史遗传因素、城市规划的宏观控制因素、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旧城改造、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住房福利分配制度及其市场化改革这六个方面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格局的形成进行分析。第六章为结论与讨论。主要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现状呈现复杂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群体的规模和贫困程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在人口组成上表现为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2)西安市新城市贫困格局具有明显的特征。①1990年以来,西安市城市贫困格局经历了由“放射性嵌套分布”到“由南向北逐渐增强”再到明显的“放射状增强”的变化;②性别特征:1990年贫困人口以男性为主体,各街道男女比例基本相当,但是到了2013年贫困人口仍以男性为主体,女性比例上升,并且男性贫困人口向内城集聚,女性贫困人口向边缘区扩散,导致部分街道男性或女性贫困人口比例极高。③户籍特征:西安市贫困人口的户籍组成仍以本地户籍为主,但是外来贫困人口的比例在逐渐增加;1990—2000年,外来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主城区,2013年远郊区外来贫困人口明显增多。④教育水平特征:西安市贫困人口的学历较低,仍以初中为主,但是高学历贫困人口的比例在逐渐增大;1990-2000,高学历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到2013年近郊区高学历贫困人口增多,尤其以西南部街道最为明显。⑤住房类型特征:贫困格局的住房类型最明显的特征是以租赁住房为主,2000年以后,单位公房比例显著减少,其他类型住房仍多分布于城市远郊区。自购住房由主城区到近郊区西北部再到近郊区西南部的转变。(3)新城市贫困格局形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它的形成与发展。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多元化促使了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化;历史因素是城市贫困空间形成与演化的背景;城市规划因素在宏观上影响着城市格局;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旧城改政策促使了贫困阶层居住区的外移;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城市边缘地区形成流动人口集聚区;住房分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使得居住需求分化得以实现,这些都影响了西安市城市贫困格局的演化和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