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近10年来不断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的目标逐渐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教学需要从单方面的灌输转化为多方面的对话,教师的角色也应由孤独的讲述者变为学习团队的伙伴。因此要提升教学,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模式。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小学阶段是教育过程中的启蒙阶段,同时其6年的学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长的阶段。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发展学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为后期生物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里,却没有开展单独的生物课程来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它是以“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存在于小学科学的课本中。另外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小学科学中针对生物类内容教学的研究也是屈指可数。不仅如此,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生物内容的课例在小学科学赛课活动或集体教研中也较少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和探索。因此对小学科学生物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初,日本佐藤学教授将“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入到教育实践中,这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围绕新课程改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界定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了解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笔者利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从学生、教师、课堂三个角度了解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1)大多数教师目前仍采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关注“教”重于关注“学”的课堂特征明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交流时间少,表达意愿低,66.4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他们并不会在课堂中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46.43%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时会听其他同学讲并等老师公布答案,学习主动性差。整体而言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度和参与度都呈现中等水平。(2)对于以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超半数学生是想进行尝试的;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理念也是持认可态度,但并不清楚该如何将理念落到实处,有增加教学负担方面的担忧。在理论分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制定出了课堂教学中应用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施措施并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措施以学习共同体理念为核心,倡导民主、开放、积极的教学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退位变成实践伙伴;强调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探究及同伴间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该课堂模式下,改变传统教室横排数列的矩阵形桌椅摆放方式,以四人一组的小组形式重新布置,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生以“自学”、“互学”、“群学”三种方式进行课堂学习;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创设情景、任务驱动、实践探究、分享概括、反思提升五个部分,教师精讲少讲,学生多做多说,注重体验探索过程,突出思维发展过程,调动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检测该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在重庆市星光小学开展了2个月的教学实验,选取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生命物质领域内容“呼吸与消化”、“植物的生长变化”两个单元作为实验的教学内容,以学情相近的四年级A班和B班学生为研究对象,A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B班实验组采用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纸笔测试的方法,利用SPSS及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比观察两个班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的学习情况。结果显示:(1)使用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级无论是在学习情况还是知识掌握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的对照班级;(2)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对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均有促进作用,优化了班级中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人数分布结构;(3)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对班级中不同性别的学生影响不同,对女生的促进作用明显比男生高;(4)运用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类内容的学习兴趣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有助于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经过2个月的实践,可以初步判断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常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培养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优化学习共同体课堂常规的管理、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小组内的人际关系改善等。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实践,提高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并使之成为可实行、有成果、有发展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