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世界史的角度,史论结合,研究本土知识兴起的背景和进程,力图揭示本土知识的概念与流变、价值与意义,以及本土知识与发展的联系,探索本土知识在南方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全文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阐明在后殖民、后冷战时代,南北矛盾主导下知识、权力与发展的当代关联这一时代主题,是研究本土知识问题的根本性节点;并从这一节点出发,勾勒与本土知识相关的基本问题和研究进展的梗概。
第二部分探讨本土知识概念及其背景,包括本土知识概念、本土知识与人类学传统、本土知识的知识论背景、本土知识的权力论背景、本土知识的发展论背景等五节,对以下主题展开讨论:定义本土知识存在的主要困难和争议,本土知识的几种主要定义及其存在的问题,本土知识的价值、基本特征和历史属性,人类学对本土视角的产生、本土权力内涵的丰富和本土知识研究方法的探索等的影响,20世纪科学、哲学与知识多样性理论基础的确立,本土知识与科学技术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去殖民化与本土知识,本土知识与知识产权,发展理论的变迁与本土知识价值的凸显等,以揭示本土知识在知识、权力与发展的当代关联中所牵涉到的丰富内涵。
第三部分介绍本土知识进入发展视域的情况,包括本土知识进入农业、乡村发展、自然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传统医药应用等领域的过程,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业和乡村发展本土知识中心、莱顿民族体系和发展计划等国际发展机构和项目开展的本土知识研究和应用,以及南方国家保护和利用本土知识的基本状况,以呈现本土知识在全球兴起的面貌和趋势。
第四部分以非洲为视点,探讨本土知识在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改善贫困人群的生计、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医疗、科技创新、教育和国家建构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以深入反映本土知识在南方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部分以“本土知识与南方国家的发展选择一从自觉走向自为”为题作为结论,重点把本土知识与南方国家应对全球化挑战进程中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总结、延展本土知识兴起的当代意义。
本文认为:
第一,本土知识概念植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多样性背景之中,界定本土知识不能简单化处理。
长期以来,对本土知识的把握,存在两种相反的取向,一是把本土知识概念泛化、政治化,甚至把西方科技知识看做是欧洲的本土知识,把本土人的自立和自治看做是本土知识的逻辑使命;一是忽视、压制本土知识,认为本土知识在科技时代已经死亡、终结。发展专家、学界大多走的是第三条道路,即主要是从肯定本土知识的实践价值出发,力图给出一个具有政治中立性的本土知识定义,但其所给出的定义不可避免地淡化了本土知识的权力维度,掩盖了本土知识的历史属性。其实,本土知识在当代的兴起,不仅是地方性知识的传统内容和形式的复兴,同时也是殖民历史负荷的反映,是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反映。当代世界,南北矛盾主导下知识、权力与发展的关联,既是本土知识兴起的原因,也是认识、揭示本土知识内涵的关键。从知识的角度看,本土知识是相对于科学知识而言的,其基本特征是地方性,与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知识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从权力角度看,本土知识具有被压迫性这一历史属性,与本土权力相联系,影响着本土知识持有者的生存处境乃至南北关系和全球安全;从发展的角度看,本土知识是传统知识,是历史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反映,在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正确界定本土知识,应从本土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属性和价值出发,反映出知识、权力与发展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时代特征,涵盖地方性知识、被压迫的知识和传统知识三方面的内涵,以及三方面的相互关系,即本土知识是地方性知识,与源自大学、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形成的国际性知识不同,具有文化、社会、地域的独特性:本土知识是被压迫的知识,是后殖民时代被南北差异所唤醒的精神财富和智力资本;本土知识是传统知识,其有效性和经济性被长期的实践所证明,是社区在食品安全、人畜健康、自然资源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决策基础;本土知识的地方性和被压迫性相互联系,在发展实践中汇聚,共同决定着本土知识的价值边界。
第二,本土知识概念的出现,与人类学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人类学以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经历了学科内部的人文主义批判、战后对发展问题的深切关注两个转折,为本土视角的产生、本土权力内涵的丰富奠定了知识基础。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文化相对论、田野调查、本位视角等,为本土知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同时,在西方文明和本土文化的碰撞进程中,人类学发挥着沟通本土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桥梁作用。
第三,20世纪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技术论等的演进,为理解和接纳本土知识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知识论背景,并因此深化了对本土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
第四,一些本土学者围绕本土知识的权力问题纠缠不休,有泛政治化的倾向,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题背道而驰,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对于本土知识的保护是必须的。由于南北关于本土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严重分歧,在南方国家,本土知识被大量侵权,保护本土知识面临复杂的困难,因此,与本土知识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构成了本土知识权力维度的核心内容。
第五,从全球本土知识的发展趋势来看,本土知识在发展领域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发展需要本土知识,同时,发展为本土知识的新生创造了机会和舞台。
在二战结束以来的几十年里,随着发展观从聚焦经济增长,到公平增长,再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演进,传统知识和制度是发展的障碍这种观点普遍被放弃,本土知识越来越被看做是可持续资源利用和平衡发展的关键要素。
以布洛肯夏、沃伦、维纳1980年出版的《本土知识系统与发展》为标志,本土知识实践开始进入发展领域。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本土知识概念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本土知识的价值得到广泛的证明,本土知识在发展上的影响力渐渐增强。1990年代后期,一些重要的国际发展机构开始系统展开对本土知识的研究和应用,与此同时,南方国家建立了一批本土知识保护和利用的专门机构,本土知识加速进入全球发展视阈,其全球性的影响日益突出。
第六,近年来,非洲本土知识实践不断丰富,本土知识在发展领域的意义和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本土知识应用成为破解非洲发展难题的又一备受关注的路径。非洲的本土知识实践表明,本土知识是南方国家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于大多数南方国家而言,西方没有为其定义未来,但西方却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把未来的理想强加在其身上。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世界观,必将产生多样的现实视角和多种可能的未来。众多的本土经验表明,南方国家选择回归与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世界观和传统相吻合的发展模式,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第七,本土知识在发展上的应用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更不可能是万能的。因此没有正确的评价,就不可能有效保护和利用本土知识。对待本土知识,既要避免泛政治化倾向,又不能无视殖民历史和南北矛盾所造成的权力失衡因素:既要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又不能陷入妄自菲薄的悲观境地;既要厘清本土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更要辨析本土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差异与联系;既要注重本土知识的实践价值,重视本土知识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又要正确把握本土知识的作用边界。这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得到深入理解和解决。应采取审慎的方法,通过对话和参与,引导地方社区在知识共享和知识采用的基础上决策,以减少抵制现代科学和剥夺本土授权两方面的危险。
第八,本土知识研究具有丰富的学术意义。本土知识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农学、生态学、环境学、医学、发展学、经济学、教育学、知识学、科学知识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本土知识问题。作为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如何把本土知识整合进入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作为南方国家重要的知识遗产和知识资本,如何依托本土知识寻找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同一化、科技密集化挑战的方法?这些问题不仅与一个个族群的民族理想及其未来相关,而且与全球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相关,包含着丰富的学术意义。同时,本土知识的研究牵涉到诸多深层的理论问题,如本土知识和现代知识辩证整合的问题,全球化进程中谁来捍卫文化权力的问题,口传传统和本土知识与穷人、被排斥者的关系问题,怎样保证弱者的知识不被剥夺的法律和伦理问题,等等,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