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以及手术固定方式的选择对高能量Pilon骨折预后的影响,比较三种手术固定方式的优劣。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9例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其中RuediⅡ型40例,Ⅲ型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9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组(EF)、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1-stage ORIF)和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satge ORIF)三组。术后随访12个月~48个月,平均27.5个月,期间定期行临床检查评分和放射影像检查,其中客观评价标准包括感染率、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生率、关节活动度;主观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疼痛、肿胀以及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受限程度,临床结果按照踝关节Mazur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开放性骨折在三组间的分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而Ruedi分级在三组间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9例患者的临床结果按Mazur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23例,良16例,可14例,差6例(Table 4),优良率为66.1%,其中外固定组优良率66.6%,一期ORIF组优良率58.3%,分步延期ORIF组优良率74.1%,三处理组优良率无明显统计性差异(P>0.05);RuediⅡ级组优良率73.2%和RuediⅢ级组优良率为50%,两组建优良率有统计性差异(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共15位患者发生软组织并发症19例,其中表浅感染8例,深部感染8例以及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3例。远期并发症:骨折延迟愈合6例,畸形愈合1例,不愈合1例;19例患者后期发生不同程度的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分步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应用有利于减少高能量Pilon骨折术后的软组织并发症;通过坚强的内固定可以保证骨折重建质量,增加术后优良率并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为高能量Pilon骨折提供可观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