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ECP+Phaco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并与单纯Phaco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睫状体光凝的范围的降眼压效果,及对房水细胞因子的改变。 方法: 50只灰兔随机分成五组后进行编号。每组10只兔子。五组分别为实验组A、B、C三组,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A、B、C组各20只眼进行ECP+Phaco,A、B、C组分别对睫状体进行180°、270°、360°光凝。实验对照组行双眼Phaco。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各组均检测术前,术后1周、1月、3月眼压、视网膜厚度、细胞因子(TNF-a、IL-6)浓度,并进行比较;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 1.视网膜厚度OCT测量结果:A组、B组、C组术后1周、1月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均增加,1周达高峰,3个月后基本恢复到术前厚度。实验组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厚度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P<0.001)。实验对照组(Phaco)与空白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9、0.833)。各组之间视网膜厚度的改变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F分组*时间=49.962,P<0.001)。实验组术后1周及1月,光凝范围的越大,视网膜厚度增加越明显,实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术前术后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各组3个月后可至术前厚度,3个月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 2.眼压测量结果: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比较均降低。实验组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P<0.001)。实验对照组(Phaco)与空白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8、0.561)。五组之间眼压的改变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F分组*时间=14.216,P<0.001)。实验组术后光凝范围越大,眼压降低越明显,实验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术前术后眼压无明显变化。 3.TNF-a测定的结果:A组、B组、C组及实验对照组(Phaco)术后1周、1月TNF-a与术前比较均增加,一周达高峰,3个月后基本回退至术前含量。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 TN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四组P<0.001)。空白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TN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各组之间TNF-a的改变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F分组*时间=245.801,P<0.001)。实验组术后1周及1月,光凝范围的越大,TNF-a变化越明显。各组3个月后可至术前水平,3个月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 4.IL-6测定结果:A组、B组、C组及实验对照组(Phaco)术后1周、1月IL-6与术前比较均增加,1周达高峰,3个月后基本恢复至术前浓度。实验组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P<0.001)。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组内不同时间点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8、0.335)。各组间IL-6的改变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F分组*时间=55.495,P<0.001)。实验组术后1周及1月,光凝范围的越大,IL-6变化越明显。各组3个月后可至术前含量,3个月时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 5.细胞因子与 OCT的相关分析:OCT与 TNF、IL6呈现正相关关系(r为0.882、0.837、P值均<0.001)。 6.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术后1天、1周均有不同程度的前房反应,大部分在+、++之间。1个月后前房反应在0至+。术后未见眼球萎缩、脉络膜爆发性出血、视网膜脱离及其它严重并发症。 结论: 1.ECP+Phaco术后早期可导致视网膜厚度增加,但术后3个月可基本恢复正常,单纯Phaco术后视网膜厚度未见明显改变。 2.本课题研究发现实验组较术前均有眼压降低,眼压下降的幅度与光凝范围呈正相关。 3.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均有前房反应,房水细胞因子(TNF-a与IL-6)的含量增加,术后3个月可基本恢复到术前含量。术后早期实验组光凝范围的增加与房水TNF-a与IL-6浓度的改变呈正相关,TNF-a与IL-6浓度与视网膜的厚度呈正相关,浓度越高,视网膜厚度值越大。 4.临床上OCT可应用于观察ECP+Phaco对视网膜的影响。 5.ECP+Phaco术早期可对视网膜造成影响,但远期基本恢复、降眼压效果明显及未见严重并发症,说明该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