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顺铂、丝裂霉素在胃癌腹腔热灌注化疗中的药代动力学初步探讨 目的: 研究顺铂(Cisplatin,DDP)和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perfusion chemotherapy,HIPC)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规律,为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用药剂量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胃癌患者行HIPC时不同时间点灌注液及血液中DDP、MMC的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灌注过程中不同时间点DDP、MMC的吸收率。 1.HIPC及标本收集 选择10例(DDP灌注5例,MMC灌注5例)行HIPC的胃癌患者进行临床研究。HIPC技术采用我院自行研发的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将90mgDDP或10mgMMC溶于加有1500~4000mL生理盐水的灌注袋中混匀加热,灌注温度43℃、灌注时间90min、灌注速度400mL/min行HIPC。自灌注开始0min、15min、30min、45min、60min、75min、90min每隔15min取灌注袋中灌注液5mL,自灌注开始0min、30min、60min、90min、2h、4h、8h、16h、24h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各2mL,所取标本3500r/min离心5分钟,取上清置-80℃冰箱中保存备检。 2.DDP、MMC标准曲线绘制及方法学试验 取不同浓度的DDP、MMC标准溶液按样品处理方法处理后进样检测,绘制DDP、MMC灌注液及血浆标准曲线。考察DDP、MMC的稳定性、回收率、精密度等方法学指标。 3.HPLC检测DDP、MMC样品浓度 DDP、MMC灌注液及血清样品经处理后进行HPLC检测,峰面积定量,将峰面积带入该药物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出该药物的测定浓度,取5例患者样本浓度均值,绘制药物的时间-浓度变化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探讨DDP、MMC热灌注化疗时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4.HIPC后患者毒副反应观察 观察10例患者灌注后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变化,有无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观察有无肠梗阻、包裹性积液、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5.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用DAS2.0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分析,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全部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所有患者顺利完成HIPC。DDP在25-10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以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作直线回归,得血浆线性方程Y=73.9669X-488.6710,r=0.9995,灌注液线性方程Y=67.8246X-475.1548,r=0.9995。MMC在50-25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以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作直线回归,得血浆线性方程Y=30.4912X+2427.7034,r=0.9999,灌注液线性方程Y=34.9136X+2031.7364,r=0.9999。 2.DDP、MMC的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等试验均符合方法学要求。 3.DDP灌注15min、30min、45min、60min、75min、90min的药物吸收率分别为(7.39±1.44)%、(18.00±2.35)%、(26.28±2.53)%、(32.04±2.65)%、(39.16±2.49)%、(45.62±2.35)%。灌注结束时DDP的吸收率约为46%。血浆中DDP浓度0min、30min、60min、90min、2h、4h、8h、16h、24h分别为(单位μg/mL)0.000±0.000、0.138±0.014、0.492±0.013、0.446±0.017、0.396±0.013、0.356±0.018、0.334±0.015、0.304±0.012、0.276±0.011。达峰时间60~90min,半衰期T1/2为58.1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7.64μg﹒mL-1﹒h,AUC0-inf为30.79μg﹒mL-1﹒h,AUC0-t/AUC0-inf为24.81%。整个灌注过程中血浆药物浓度持续上升,但从未超过腹腔药物浓度的5%,灌注过程中灌注液DDP平均药物浓度是血浆中的53.30倍。 4.MMC灌注15min、30min、45min、60min、75min、90min的药物吸收率分别为(6.16±1.43)%、(15.76±0.83)%、(23.12±1.73)%、(28.48±1.40)%、(34.40±1.94)%、(39.04±2.09)%。灌注结束时MMC的吸收率约为39%。血浆中MMC浓度0min、30min、60min、90min、2h、4h浓度分别为(单位μg/mL)0.000±0.000、0.158±0.011、0.201±0.009、0.116±0.008、0.091±0.011、0.039±0.010,8h后血药浓度基本测不出。达峰时间30~60min,半衰期T1/2为1.93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0.49μg﹒mL-1﹒h,AUC0-inf为0.52μg﹒mL-1﹒h,AUC0-t/AUC0-inf为94.23%。整个灌注过程中MMC血浆药物浓度持续上升,但从未超过腹腔药物浓度的14%,灌注过程中灌注液MMC平均药物浓度是血浆中的14.75倍。 5.10例患者HIPC后复查肝肾功能未发现明显异常,出现Ⅰ~Ⅱ度骨髓抑制患者2例,腹泻患者1例,恶心呕吐患者3例,10例患者灌注后白蛋白、钠离子、钾离子轻微降低,以上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腹腔包裹性积液、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病例出现。 结论: 1.应用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行HIPC,43℃灌注90minDDP的药物吸收率约为46%,MMC的药物吸收率约为39%。 2.HIPC时灌注液DDP、MMC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浆药物浓度,且毒副反应轻微,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优势。 第二部分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在恶性腹水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对我院2009-12至2012-12收治的18例胃癌并恶性腹水患者行HIPC。每例患者治疗2-4次,灌注液为生理盐水(1.5~4L),治疗温度43℃±0.2℃,灌注时间60~90min,灌注速度400~600mL/min,灌注药物为DDP、MMC、5-FU单药或两药联用,剂量按体表面积参照全身化疗用量,分数次使用,灌注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术前及最后一次灌注后一周进行KPS评分,评估患者病情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于治疗后两周复查B超或CT,评估腹水消退状况,以后根据患者病情至少每月随访1次,直至死亡,评估腹水变化及肿瘤进展状况。观察患者灌注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有无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灌注后监测患者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有无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观察有无肠梗阻、包裹性积液、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全部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HIPC,成功率100%。本组18例患者中,腹水完全缓解16例(88.89%),部分缓解2例(11.11%),总有效率100%。术后两周KPS评分较灌注前上升10~40分,平均上升25.00±8.57分(P<0.01)。患者HIPC后一般状况、精神状态好转,食欲改善,体重增加,贫血症状明显缓解,近期临床疗效满意。HIPC期间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除暂时性发热、腹胀、腹痛外无其它不适。腹腔灌注后复查肝肾功能未发现明显异常,出现Ⅰ~Ⅱ度骨髓抑制患者3例,腹泻患者1例、便秘患者2例,恶心呕吐患者5例,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腹腔包裹性积液、腹腔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病例出现。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上次随访日期2013年3月),随访时间3~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18例患者中死亡16例,生存2例,中位生存期6.00±0.93个月。所有患者灌注后腹水得到很好控制,除2例患者腹水部分缓解外,其余患者灌注后2周腹水基本消失,即便患者最后出现疾病进展直至死亡,腹水也没复发。 结论: 1.HIPC治疗恶性腹水是安全可行的。 2.HIPC治疗恶性腹水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