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沉淀和记载着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精髓,是所有民族不能割舍的文化承载,是民族文化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现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团体和我国政府也都在积极探寻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呼吁和促进非遗的保护。非遗文化产业化的传承以及促进本地区域经济文化正在尝试用旅游开发这一重要途径。如何将非遗保护传承及旅游开发有机合理地整合起来,在理论层面的探讨终究要落到实际解决方案的执行,如非遗旅游开发的模式选择、非遗的旅游产品实施途径等。这些问题的探索是为了通过旅游开发来解决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非遗这一根本性目标。本文在写作中运用了民间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交叉运用了艺术人类学、文化遗产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最终检验本文的价值还需看实际操作后的效果能否促进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联袂并进、互利共赢。首先,在本文的第一章就非物质文化旅游等各种概念性问题进行了解读,这是本论文得以开展的前提。本文从时间顺序的出现到逻辑理解的层次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阐述,以及把这些深奥的概念融入到实际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去。本文认为非遗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具体开发还需分门别类,按遗产的性质来决定是否适合开发。利益点不仅需要关注出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更要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其次,本文从非遗为旅游业提供体验素材、塑造特色品牌、创造全新业态为出发点,全面分析旅游业可发挥对非遗精髓的吸纳、营销和传播的作用,同时认清两者存在互为需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逻辑关联。然后,借助艺术人类学的方法论对赣南客家女红艺术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访谈收集了真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以保护为前提的赣南客家女红艺术来说,进行旅游开发既需要分析它的文化内涵以及存在状态,也需要考虑赣南地区旅游资源组合状况、地理区位、市场吸引力等开发条件,更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分析遗产—资源—产品的转化,分析旅游开发对赣南客家女红艺术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和遗产的承载力。最后根据前文的理论研究和田野调研为赣州乃至江西的非遗旅游发展从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三个方面提出政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