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q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声传译是同声传译员根据说话人的发言,以几乎同步的时间,从一种语言口译成为另一种语言的一项难度较大的认知活动。关于同声传译,学者大多从技巧、教学、传译质量与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我们试图从认知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同声传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研究以George Lakoff(1987)的理想认知模式、Daniel Gile(1995)的多任务处理模式及Andrew Ellis和Andrew Young(1988)的听觉认知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同声传译活动前、活动中听辨、记忆、思维、传译等各环节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我们认为文化模式、对比模式和心理模式与George Lakoff的命题模式、意象图示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一样都是基于人类经验和体验的基本认知模式,并以这七种模式的建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理想认知模式建构下的意义和知识对译员的传译速度、质量起关键作用。 研究语料主要来自近几年高层领导在政治、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活动中的发言及现场同传。文章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2002年9月7日和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的发言和同传录音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发言人及译员的说话速度、译员的跟进时间等背景因素,分析了论坛同传各相关环节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及其对译员的传译带来的影响、意义。我们还开展了同声传译实验,提出了将理想认知模式建构意义和概念融入同传教学和训练的方式。 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在于: (1)从认知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以理想认知模式等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了理想认知模式在同声传译中的建构,这是前人没有探讨过的研究课题。这一跨学科课题有助于理想认知模式这一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扩大其应用领域; (2)指出了理想认知模式的优点和前人对此研究的不足,对更深入了解同声传译这一神秘且难度较大的认知活动、总结同声传译规律、减轻译员压力、提高同声传译水平、加强其科学性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进一步发现,同声传译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是对人的认知能力的考验。大脑是译员同传的生理基础,因此,研究译员在同传时的大脑活动对认知的理解和进一步认识人类自身及其认知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发现: (1)文化模式、对比模式和心理模式与George Lakoff的四种认知模式一样都是基本的认知模式,它们的整合决定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及认知能力和水平; (2)同声传译与认知、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是一项在理想认知模式建构下进行的、以大脑为生理基础的、复杂的认知活动; (3)意义、概念、知识由理想认知模式建构,对译员两种语言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及传译的速度、质量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理想认知模式建构的高速度可以使译员对多重任务进行快速处理,避免精力负荷,减轻译员压力和疲劳。此方式对同传教学和训练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理想认知模式这一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对语言意义、概念和知识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实际效果,而意义、概念和知识的建构对于译员来说是最重要的。因此,理想认知模式在同传的相关环节中的建构有助于同传质量的提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