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1)分析MRI BI-RADS分类中哪些术语与乳腺癌有关,进一步评估BI-RADS分类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2)通过分析DWI上乳腺良恶性病变的SI值、ADC值及BI-RADS分类和ADC值结合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BI-RADS分类的调整,探讨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BI-RADS分类和DWI结合能否提高3.0T磁共振的诊断性能。(3)通过测量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DWI评价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二、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1)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采用同一组病例。收集山东大学省立医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因钼靶、B超或临床查体发现乳腺病变而行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患者89例,其中26例因放化疗(11例)、或没有病理证实(15)被排除,最后63例纳入研究。患者年龄范围27-71岁,平均年龄43.78±10.20岁。所有病灶行MRI检查后,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2)第三部分:收集山东大学省立医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因钼靶、B超或临床查体发现乳腺病变而行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患者89例,其中53例因放化疗(11例)、没有病理证实(15例)、良性病变(22)、其他类型恶性肿瘤(5例)被排除,最后36例纳入研究。患者年龄范围27-71岁,平均年龄44.50±10.73岁。所有病灶行MRI检查后,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2、扫描方法所有检查采用西门子3.OT磁共振成像仪(Magnetom verio, SIEMENS, Germany),乳腺专用8通道表面线圈。患者俯卧位,双侧乳腺同时扫描。检查时间为月经前的7-14天。扫描序列包括T1WI-TSE、T2WI-压脂、DWI及3DFLASH DYN 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DWI选取b值0s/mm2及800s/mm2。3、图像分析分析方法(1)第一部分:两位医师在工作站上,根据BI-RADS分类对病灶的大小、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评估,并对病灶进行BI-RADS分类总体评估,计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所有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2)第二部分:DWI图像:目测评价:DWI图像上,乳腺肿块的信号强度分为等信号、略高信号及高信号。SI值:在DWI图上,选择病灶最大径线层面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层面,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ADC值测量:所有乳腺病变和正常乳腺的ADC值的测量在Siemens syngo工作站进行,利用工作站软件生成黑白ADC图,选取病灶最大径线层面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层面,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BI-RADS分类与DWI结合:根据Pinker等人的研究方法,1-5类病灶根据相应的ADC阈值重新调整BI-RADS分类,并计算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3)第三部分:病灶大小:在工作站上测量所有病灶的最大直径,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以2cm为界限,把病灶分为2组,记录个数,并与病理学相对照。ADC值的测量:所有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的测量在Siemens syngo工作站进行,利用工作站软件生成黑白ADC图,选取病灶最大径线层面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层面,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4、组织病理学第三部分病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病理学评估采用Nottingham改良的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分为I级、Ⅱ级及Ⅲ级。5、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测量结果以平均值士标准差(X士s)的形式表达。显著性水准均采用0.05(双侧),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第一部分: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大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比较良恶性病灶间差异。计数资料如不符合χ2检验条件,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第二部分:对乳腺良恶性病变SI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乳腺良性、恶性病变及正常腺体的ADC值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NA)<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以恶性病变ADC值95%可信区间的上限值为良恶性判断阈值,计算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ADC值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最佳界点及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MRI BI-RADS分类与DWI结合后,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BI-RADS分类Ⅳ~Ⅴ为恶性病变,Ⅱ~Ⅲ为良性病变,计算这时3.0T磁共振诊断乳腺癌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第三部分:Ⅰ级、Ⅱ级、Ⅲ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NA)。均数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低侵袭及高侵袭性乳腺癌ADC均值比较用t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ADC值诊断低侵袭乳腺癌的最佳界点和相应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三、结果第一部分:恶性肿瘤中形态不规则占87.80%,边缘不规则或毛刺分别为46.30%、43.90%,早期快速强化为90.20%,不均质强化为60.98%,Ⅱ型及Ⅲ型曲线各为48.78%、51.20%。良性肿瘤中,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各为40.9%、36.3%,边缘清晰为77.27%,均质强化为59.09%。早期缓慢强化、低信号暗分隔、Ⅰ曲线仅见于良性肿瘤。边缘强化的病灶约93.33%为恶性肿瘤,Ⅲ型曲线的病灶中恶性肿瘤为90.20%。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7.56%、77.27%、88.89%、94.44%、90.47%。第二部分: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8±0.13)×10-3mm2/s、(1.40±0.16)×10-3mm2/s、(1.69±0.34)×10-3mm2/s。三者的ADC均值呈升高的趋势,且有显著性差异(F=88.31,p<0.001,one-way ANOVA检验)。以ROC曲线分析所得1.218×10-3mm2/s为诊断阈值,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7.56%、81.82%、92.06%。BI-RADS分类与DWI结合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56%、86.36%、93.65%。第三部分:组织学分级Ⅰ级、Ⅱ级及Ⅲ级病灶的ADC均值分别为(1.116±0.113)×10-3mm2/s、(0.955±0.047)×10-3mm2/s、(0.826±0.579)×10-3mm2/s,呈明显降低趋势(F=37.662,p<0.001,one-way ANOVA检验)。低侵袭性乳腺癌的ADC均值是(1.116士0.113)×10-3mm2/s,较高侵袭性乳腺癌的ADC均值是(0.912±0.080)×10-mm2/s。四、结论1、ACR BI-RAD分类中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不规则或呈毛刺、不均质强化或边缘强化,早期快速强化、Ⅱ型及Ⅲ型曲线均提示恶性肿瘤。BI-RADS分类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有鉴别诊断价值,其诊断乳腺癌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56%、77.27%、90.47%。2、恶性肿瘤的ADC值低于良性肿瘤和正常腺体,DWI能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BI-RADS分类与DWI结合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56%、86.36%、93.65%,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提高。3、ADC值与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较低的ADC值具有较高的组织学分级。ADC值可作为预后参数,DWI能评价浸润性导管癌的侵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