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再分析位势高度场资料(2.5°×2.5°),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年1月到2010年12月共756个月海温再分析资料,网络分辨率为2.0°×2.0°。分别定义1000hPa与2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500hPa与2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和1000hPa与5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为对流层厚度、对流层上部厚度和对流层下部厚度。利
【机 构】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再分析位势高度场资料(2.5°×2.5°),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年1月到2010年12月共756个月海温再分析资料,网络分辨率为2.0°×2.0°。分别定义1000hPa与2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500hPa与2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和1000hPa与500hPa两等压面上位势高度差为对流层厚度、对流层上部厚度和对流层下部厚度。利用EOF和SVD等气候统计的方法研究北半球对流层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并与南半球对流层厚度的时间演变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由于北半球对流层中下部厚度主要受热力因子的作用,对流层中上部厚度主要受动力因子的影响,所以不论是年平均、冬季平均和夏季平均的1000-500hPa和500-200hPa厚度的时空演变特征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受热成风的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上下两层厚度的时空分布差异比低纬地区明显。大气环流对对流层厚度的影响十分重要。当北太平洋和极区偏东半球的冬季海平面气压分布呈明显反位相分布时,对流层中下层厚度主要表现为太平洋北美型。而当海平面气压表现为北大西洋及附近地区与极区反位相分布时,对流层中下部厚度主要表现为东西两半球高纬地区反位相分布形势。当冬季500hPa位势高度场表现为欧亚大陆东西两岸位相一致,而欧亚大陆中部与极区和北美大陆高纬地区连成大范围的反位相分布形势时,冬季对流层中上部厚度主要表现为太平洋北美型。当欧洲北部和北太平洋地区的500hPa位势高度场表现为异常偏高时,欧亚大陆对流层厚度异常偏低的强度和水平范围较大。夏季当海平面气压场表现为太平洋、欧亚大陆中低纬度大范围地区和极区为正距平,大西洋及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和北美大陆地区为负距平时,夏季对流层中下部厚度主要表现为半球范围内一致的正距平。而当海平面气压场表现为极区偏高,其他大范围地区偏低时,厚度场有类似的距平分布。夏季对流层中上部厚度的主要变化存在欧亚型。当500hPa位势高度场表现为极区及欧亚大陆高纬地区和北太平洋地区异常偏高,其他地区异常偏低时,夏季对流层中上部厚度主要表现为欧亚大陆地区厚度异常偏高。对流层厚度异常不仅仅由于大气内部的动力过程,海表温度等外部强迫不容忽视。
本文的研究表明大尺度准定常热源(如热带太平洋暖水区,热带东太平洋冷池区,另外还有热带印度洋、热带大西洋),可以影响整个对流层厚度,一般来讲各海域海温的热力强迫对其附近地区对流层厚度的影响尤为显著。拉尼娜或ENSO盛行时,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可使北半球中高纬度大范围地区对流层厚度呈现与其一致的距平位相。且受热带太平洋表层海温每隔3-5年重复出现的这种大规模东西向的震荡,北半球对流层厚度也具有相近的变化周期。
其他文献
商代占卜后的甲骨称之为卜用甲骨,是指经过整治,在其背面施灼而正面呈兆,再进行占卜契刻卜辞的甲骨。卜用甲骨包括无字甲骨与有字甲骨,无字甲骨指不刻卜辞的卜用甲骨,但其甲骨存在施灼呈兆,有字甲骨是指甲骨面上不仅有施灼呈兆还有契刻卜辞的卜用甲骨。在商代,占卜过后的卜用甲骨需要进行处理,这一过程称之为甲骨卜后的处理。因为甲骨卜后的处理代表着整个甲骨占卜流程的终结,所以商代在甲骨卜后处理方面极为重视。 首先
武官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赖以掌控军事机构和军队力量,有效捍卫国家政权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光武帝刘秀时期的武官制度,既有继承西汉武官制度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不断变革调整的另一面。 中央高级武官光禄勋、卫尉、执金吾依然延续其职名,但其职权或多或少发生变化。光武帝时期将军设置有了新变化,最典型的是将军名号繁杂多样。此外,校尉、都尉之制,继承了西汉时的做法,但汉武帝时设置的“八校尉”被简省为“
居延都尉府是两汉时期汉帝国设置在张掖郡的军事机构之一,同时也是居延屯戍区最高的军政机构,在防御匈奴、巩固边防、维护帝国边境统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出土简牍资料丰富的居延都尉府为中心开展研究,有助于探讨汉代都尉的职能和属性,也有利于认识汉帝国西北边郡地区的统治形态。 居延都尉府设置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第一任都尉是强弩都尉路博德。武帝时期居延地区是防御匈奴侵袭的军事要地,汉王朝逐步建
两周时期诸侯封建,黄国位于淮河流域上游,其踪迹于历史文献记载中较少提及,幸得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出土多批黄国青铜器,加上多有传世黄国铜器,尤其具有铭文者,是研究黄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这些资料系统、科学的整理显得愈加重要。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广泛而深入地考察黄国铜器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地域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对黄国历史进行探讨。正文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综合各种来源渠道的黄国铜器,采
在陶器上饰纹饰,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纹饰的图案多代表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崇拜。到了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稳定,作为日常使用和随葬的陶器,其上所饰的纹饰也进一步得到发展。豫北地区地处中原地区,汉代遗址十分丰富,但是有关豫北地区汉代陶器纹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甚少。本文通过将豫北地区汉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纹饰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纹饰集中出现在某一些器类上,并基于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纹饰器类
本文利用分析整理后中国661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方法、奇异值分解(SVD)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位置变化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异常类型和周期振荡特征,最后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和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以及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份的大气环流特征。本
东北冷涡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性阴雨和突发性强对流的重要天气系统。利用1979-2009年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东北冷涡活动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定义了一个客观描述东北冷涡活动的指数(NECVI),并基于该指数研究了东北冷涡活动的低频特征及其与相关环流和降水的关系;最后,通过对一类与冷涡活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和一日四次再分析资料以及全国降水资料,通过观测事实分析与动热力诊断分析,研究梅雨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东西进退相关系的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简称EV)的结构和演变特征;结合全型涡度方程和位涡理论,详细分析了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的外源强迫和高层位涡强迫对西太副高东西向移动的影响机制。选取与西太副高异常东退相关的多年个例进行合成,诊断分析其中的东西
本文构造了一种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值方法。并用该高精度数值方法分别计算了笛卡尔坐标系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一般曲线坐标系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空间离散采用了高阶精度的紧致有限差分格式,压力项和粘性项分别使用了6阶精度的均匀网格对称紧致有限差分格式进行离散,非线性项采用了5阶精度的迎风紧致有限差分进行离散;时间离散采用了四阶精度
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的最底部,通过分子粘性、湍流摩擦、辐射增热、水汽交换、物质扩散各种交换作用和地形因素而直接受到地面的影响,迄今为止,已经从理论研究、观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对大气边界层进行了探讨分析,对大气边界层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由于边界层中的流体运动错综复杂,还需要致力于理论研究的分析,进一步分析发生在边界层中的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 在实际的地理条件下,城镇建筑物、江河水域、森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