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广泛存在,相同力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同一货币政策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的影响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分两大部分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第一部分以长三角地区不同产业为研究对象,使用长三角地区1997~2016年的年度数据,通过PVAR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研究货币政策在不同产业层面的非对称效应。第二部分以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2006Q1~2018Q3的季度数据,使用可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结合VAR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长三角地区行业层面的非对称效应。长三角地区产业层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对不同产业的增加值的影响是在产业的反应速度、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有差异。从响应程度上来看,第二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从响应的速度上看,第二产业响应速度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一最慢;持续时间上来看,第三产业时间最长,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短。从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三个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中货币供应量的贡献率都会随着期数增加而有所提升,而信贷规模的贡献率则保持相对稳定;三个产业中,货币政策变量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长三角地区行业层面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研究主要从货币政策对行业长期和短期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模型使用长三角地区新增信贷规模衡量货币政策,实证结果显示行业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与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资本密集度呈正相关,与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呈负相关。房地产行业对新增贷款规模敏感性最高,家电行业和金融行业次之,机械设备最低。货币政策冲击的短期影响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差异,货币政策对同一个行业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也并非一致。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货币政策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和行业层面都有非对称效应,货币政策在不同产业间和不同行业间都有很大的差异。在以上实证和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货币政策的产业非对称性,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避免一刀切的做法,通过完善金融市场体制,健全货币政策多渠道传导机制,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货币政策更好的发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