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叙事策略解读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是南非著名当代小说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创作手法多样,并涉及多重主题。库切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可读性,同时库切深谙叙事手法与策略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中采用不同的叙事模式表现小说主题。《夏日》是继《男孩》和《青春》之后,库切的第三部自传体小说。小说的出版让读者更加认定库切写作方式的创新性和新颖性。在《夏日》中库切采用多种叙事策略来深化主题,展示人物特征,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小说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通过不同的叙事声音来叙述,并且延伸至不同的叙事时间,给予读者更多地解读空间。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夏日》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首先深入探讨了小说的叙述视角,根据热奈特和申丹的视角分类分析《夏日》的聚焦模式。在1972到1975年的笔记、及玛戈特的访谈以及零散笔记中采用第三人称内聚焦的方式进行叙事,调整了叙事距离并且限制了聚焦人物的观念。而在文森特对其他四位受访者的访谈中采用第一人称外聚焦的方式进行叙事,聚焦事件或者人物的外部特征。内外聚焦之间的转换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深化了主题。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夏日》叙事声音的多重性。结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本文探讨了拥有与作者本身意识同等独立地位和同等权威的不同意识主题的叙事声音。此外,库切还运用两种对话形式——宏观对话与微观对话构建了一种“众声喧哗”式的对话关系。叙事声音的多重性表现了叙事的不确定性,加深了文本的张力和悬念。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夏日》叙事时间的独特性,主要从交错性的时序设置和叙事时态展开。1972到75年的笔记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而访谈中的叙事时序则被闪回和闪前等叙事手法打断。通过交错性的时序设置,库切精彩地呈现出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他们与主人公之间的联系。在笔记和玛戈特的访谈中,作者运用现在时进行叙事,从而强调了小说主体的客观性,并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毋庸置疑,作为一个作家,库切展示了其对叙事张力和叙事技艺的驾轻就熟。在《夏日》中通过采用细致的叙事策略,库切不仅使作品具备深刻的文本意义,还为小说界提供了一种创新型的叙事模式。
其他文献
利用高温膨胀仪在氢气气氛下首次测定和研究了WC (Ni·Fe) 8%、WC VC (Ni·Fe) 8%纳米级超细晶粒 (WC平均晶粒 2 0 0~ 30 0nm)硬质合金与常规细颗粒 (WC平均晶粒≤ 1 5μm)硬
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涉及翻译共性,译者风格,文体研究等方面,其中对翻译共性的研究最为集中,而对翻译共性的研究又尤以显化现象最为盛
本文根据非对称无机复合分离膜的结构及对影响分离的因素分析,提出了阻力复合模型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流量阻力公式,并在理想状态及粉末冶金多孔材料作为支撑层的样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