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资源已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资源。注重电子资源的利用效率、效能和价值,提高电子资源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程度,寻求有效的评价和管理它们的办法正成为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挑战。我国对于电子资源的绩效评价研究还没有深入到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层面,远远滞后于电子资源市场的蓬勃发展。本论文结合我国实际,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影响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的内外部环境,创建了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方法,为全国范围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绩效比较研究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依据。论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在对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绩效评价和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子资源的内涵、类型和特点的分析,以及图书馆关于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的常规采选标准的对照分析,剖析了电子资源的本质。通过对电子资源范围、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涵义、内容、遵循原则的严谨界定,进一步阐释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概念。对国外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分析。由此形成了理论的分析框架。 2、进行了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以服务质量差距理论GAP、SERVQUAL评价模型和以用户感知为中心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模型LibQUAL+TM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剖析学术环境下的满意程度与服务质量的辨证关系,分析大学图书馆服务价值感和满意程度感知对服务质量的影响。最后,构建一个以内部图书馆专家群体确定和外部终端用户群体感知为核心的、融合满意程度和服务质量的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理论模型。 3、构建了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模糊权重的研究。通过文献追溯,整理出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绩效评价初始指标集合,面向“211工程”大学的图书馆,进行绩效影响因子重要性程度和可获得性的调查(第一次专家群体调查),应用灰色理论和方法筛选出重要影响因子,以此构造出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