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的中国改写(1914-1948)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f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最初译介到中国时,名为《娜拉》,后出现多种译名,解放后统一为《玩偶之家》。在同时期同类文学作品中,《娜拉》在中国或许译本最多,短期内曾演出最频繁,由此引起的争议颇大,译名较多,影响深远,可称之为翻译文学史上的奇迹。 《娜拉》在中国曾以多种形态出现:易卜生主义的载体,出走的符码,个性觉醒的代表,妇女解放的号角,中国现代的象征。在译介的过程中,《娜拉》被赋予多种寓言,这不仅是易卜生本人始料不及的,连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也为之惊叹。 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是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翻译是改写的观点,曾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改写”在此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翻译、改写、编撰选集、评论和编辑等各类过程。勒菲弗尔指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改写主要受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的制约。 近年来,翻译研究片面强调文化研究,使文学趋向边缘化,但是勒氏的理论也有常被人误解的一面,他的理论并不是完全脱离文学本身的。我们应该注意到,他的改写理论虽其文化研究视角而屡遭诟病,但最终是植根于文学内部的。 一方面,由于文学外部因素的作用,《娜拉》不仅仅是“娜拉”,它已经被赋予很多寓意,参与了民族国家的建构并促使现代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娜拉》首先是一部剧作,它除了供舞台演出外,还是一部文学作品。《娜拉》的改写,无论它在欧美还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都不能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娜拉》就是《娜拉》,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对改写的研究,都必须根植于文学内部,探寻文学内部发展的规律。
其他文献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明清传奇结构模式中一种特殊化的结构模式,始创于梁辰鱼的《浣纱记》,至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发扬光大,并有所创新,且日臻完美。但是,无论是梁辰
金属纳米线具有独特的力学性质,因此在许多纳米元器件中都会作为重要的构件或者活动模块,而温度的变化会对其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研究清楚纳米线在温度变化下的力学特性
白先勇的文本具有鲜明的悲剧性特征。前言部分以此为着眼点,运用多种文学研究方法,借鉴国内对白先勇的研究成果,多层面多角度地对白先勇创作的这一特征进行研究,并追根搠源,揭示出
胶原是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它是皮肤、跟腱和软骨等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结构蛋白,具有独特的氨基酸组成和结构。胶原在工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扩展到食品、化妆品
范仲淹作为一代名臣,他的个人魅力影响至今,而作为其魅力重要载体的散文却不太受重视。本文试对范仲淹散文展开比较全面的考察,以期为范仲淹的全面研究增加一笔。论文主要包括以
另类童谣是流行于校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和流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另类童谣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描写,试图用调查的方法从社会、心理
高启(1336-1374),字季迪,苏州人。博学工诗,“风华颖迈,特过诸人”(《诗薮·续编》卷一明胡应麟),“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瓯北诗话·高青丘诗》清赵翼),陈田甚至说:“季
高马赫导弹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出现对天线罩透波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保证导弹高速飞行、精确制导,高超声速导弹天线罩要求材料承载时间更长,承受温度更高,抗热震性能更好,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同时在中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通过他的小说,我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去了解百年以前的日本明治
本论文概述了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以及该人文主义精神在蒙古文学中的显现,并将它们的发展与基本精神作了比较研究。同时研究了西方人文主义如何与蒙古文学当中的人文主义基本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