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对解释模式的学习过程:问题领域及模式预期的作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54101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社会学习从他人那里获得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及对语言的掌握,问答互动逐渐成为儿童重要的社会学习方式,解释寻求逐渐成为主要的互动内容。儿童的解释寻求具有选择性,主要表现为对可靠解释者和良好解释的甄别。人们通常采用不同的解释模式回答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如目的功能解释或因果机制解释。前入围绕解释模式就学前儿童对他人解释的选择与学习做了相关探讨,但这些研究未考虑解释模式领域性或固有解释模式偏向在相关过程中的作用,因而可能低估了儿童辨别、习得不同模式解释的能力。以往研究发现,幼儿在自发解释动物行为或机器运动两类问题时没有明显的解释模式偏向。因此,本研究将围绕上述两个问题领域,考察学前儿童对解释模式的学习过程,以解决前人研究的局限。同时,为了明确学前儿童上述表现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尝试性地测量了被试的能力差异。本研究还结合领域专家们目前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儿童在本研究框架下的教学行为(社会传递)展开探讨,以丰富人们对相关学习过程连贯的认识。综上,本研究将对学前儿童习得(研究一)、传递(研究二)解释模式的过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问题领域(实验1)、个体差异(实验2)和模式预期(实验3)在各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一首先考察了问题领域在学前儿童解释模式学习中的作用。实验1招募了96名4、5岁幼儿,以年龄和解释模式为组间变量,问题领域为组内变量,考察幼儿对他人解释的评价、习得、泛化与回忆。结果发现,(1)幼儿对他人的解释模式进行了显著地习得与泛化,他们在解释相似问题或新异问题时,使用了与他人一致的解释模式;(2)与动物行为问题相比,幼儿在解释新异机器运动问题时表现出更明显的模式泛化;(3)与机器运动问题相比,幼儿对他人关于动物行为问题的解释回忆成绩更好;(4)与年幼幼儿相比,年长幼儿表现出更强的模式习得与泛化,对他人解释的合理性评价更低,对他人解释的回忆成绩更好。上述结果表明,幼儿能够学习(习得并泛化)他人的解释模式,并且在泛化与回忆过程中表现出问题领域特殊性,证实了问题领域在学前儿童解释模式学习中的影响。
  学前儿童在解释模式学习上表现各异,研究一继而考察了个体差异在其中的作用。实验2对参与过实验1的幼儿进行了认识性能力与社会性能力的测试。结果发现,(1)认知灵活性对幼儿泛化解释模式的效果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对幼儿习得解释模式的效果具有边缘显著的预测作用;(2)性别可以显著预测幼儿对解释模式的习得效果,月龄可以显著预测幼儿对解释模式的泛化效果。上述结果表明,幼儿的认知性差异(认知灵活性的能力差异)可以很好地反映他们在学习解释模式时的表现差异,而幼儿的社会性差异却不能如此。此外,幼儿的人口学差异(月龄、性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在解释模式学习上的表现差异。
  研究一证实了问题领域在学前儿童解释模式学习中的影响,但实验1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实验1没有让幼儿同时面对他人不同模式的解释,这不能很好地体现学习时的“选择”。研究二(实验3)将采用双信息源范式,同时对解释模式学习的传递阶段进行了探讨。实验3招募了84名4、5岁幼儿,以提问者的模式预期为组间变量,问题领域和解释模式为组内变量,考察了幼儿对他人解释的评价与传递。结果发现,(1)当他人用目的功能解释动物行为问题,或用因果机制解释机器运动问题时,幼儿对他人解释的合理性评价更高;(2)幼儿会用模式偏向明显的解释回应他人带有预期的提问,并且传递的解释在模式偏向上与他人的预期相吻合。上述结果表明,幼儿对不同模式解释的评价,因问题领域不同而不同,表现出解释模式评价的领域特殊性。另外,幼儿在传递解释时不受解释模式评价的影响,而是以提问者的模式预期为依据提供适宜的解释。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学前儿童对解释模式的学习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体现为幼儿对解释模式的评价与学习具有领域特殊性。研究还发现,幼儿的认知灵活性是其解释模式学习表现的潜在影响因素。此外,幼儿对模式预期的理解可能是他们传递他人解释时的一个重要认知成分。研究学前儿童对他人解释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深入理解幼儿通过社会学习形成概念系统、推断因果关系等认知发展过程的规律,还能为教师、家长应对幼儿的解释寻求、促进幼儿间的同伴辅导等相关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其他文献
自我报告法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心理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信效度高等优点,但也存在难以进行回溯追踪研究以及需要测量对象积极配合等不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特征识别新方法——生态化识别。生态化识别指采用生态化方式采集的数据,使用机器学习计算模型,对用户的心理特征进行自动识别,从而实现无侵扰测量,提高生态效度。利用生态化识别方法能够非接触地自动识别测量对象的心理特征
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一直备受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依恋是影响个体利他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从人文道德的角度来看,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也会影响利他行为。因此,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从特质和状态两个角度去探讨依恋安全对个体利他行为的促进作用,以及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研究一研究目的:从特质依恋的角度出发探讨依恋关系质量是否通过道德推脱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以及
学位
由名字所引发的评价会对个体的期望和对待方式产生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真实名字对个体求职、社交以及个人成就等方面的影响。在择偶领域,有研究发现名字的性别定向能够对择偶偏好产生影响,人们更加偏好名字的性别定向与个体本身性别一致的个体,男性拥有男性化名字要比拥有女性化名字更有吸引力。这种通过赋予男性/女性不同性别定向名字,将其作为前因变量来检验名字的性别定向对个体吸引力的影响,已经成为研究名字对个体吸
学位
由于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性,消费者很难了解到商品的实际质量,因此消费者会通过搜索信息降低不确定性。随着信息日益膨胀,口碑数量逐渐增多,消费者搜索信息的时间成本日益增加,影响消费者感知收益,因此帮助顾客甄别信息,提供给顾客有用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重复购买信息是网络口碑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信息,重复购买行为的出现说明顾客在过往的购买经历中得到了正强化。本研究基于观察学习理论,探讨网络口碑中的重复购买信息
学位
视觉加工不仅仅取决于刺激的基本属性,还与很多高级的认知因素有关。奖赏是一种高级认知因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视知觉。一方面,根据表现给予奖赏能够诱发动机调控视觉加工;另一方面,与奖赏联结的视觉刺激能够自发获得知觉优势。  首先,奖赏可以作为积极诱因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促进相关任务的表现,但它对无关任务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一则同时考察了奖赏如何影响相关和无关任务的视知觉加工。我们采用两个经典的视
学位
情绪冲突适应是认知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情绪冲突适应的发展缺陷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对于情绪冲突适应的发展研究还非常有限。为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深一步地探讨情绪冲突适应发展的本质和机理,本研究探索了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刺激-刺激(S-S)情绪冲突适应和刺激,反应(S-R)情绪冲突适应发展的神经机制,并选取了流
每个类别的样例都有颜色、形状、纹理等不同维度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在类别学习研究中被认为同等重要。然而,有关物体识别和分类的研究已发现,轮廓比表面特征更重要。为了探讨轮廓、表面特征在内隐类别学习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原型变异任务,通过分别以轮廓特征和表面特征来界定类别,并且类别结构可以分别由规则或相似性界定,考察了不同特征在内隐类别学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研究一采用3个行为实验考察原型变异任务中类别
学位
纵观历史长河,尼安德特人、爪哇人在进化中被淘汰,智人作为万物之灵,在演化中登顶食物链顶端;在历史长河的截面,当下中华民族占据竞争优势,走向富强。智人之所以能登项食物链,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取得富强成就的秘密是什么?根据YuvalNoahHarari在《智人:人类的简史》中提出的观点,“虚构故事能力”,即传达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信息的能力(即,编未来的故事1),是人类有效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关键
学位
语言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言语来回应对方的问题。近年来,间接回应的加工受到了较多关注,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限制-满足框架指出多种因素会影响语用含义的加工,包括读者因素和文本因素等。本论文从限制-满足框架出发,通过三个研究(5个实验)考察间接回应加工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负性情绪体验的调节。研究一考察了读者的认知因素(间接理解的倾向性与工作记忆容量)对间接回应理解的影响;
学位
注意时时影响着我们选择性地感知认识这个世界,通常认为,注意选择受到个体的动机、任务目标和刺激本身的特征等多方面的影响。注意理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干扰物是如何影响空间注意的。注意选择的理论解释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种理论认为,注意捕获是由刺激本身所具有的奇异的特征引起的,又被称为自下而上的或者刺激驱动的注意捕获。例如,突然出现的新客体(abrupt onset)或者特征单子(featur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