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属于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所以旅游开发有其独特性与敏感性。旅游开发最终会在相应的旅游区内形成富有当地特色和满足游客需求的景观格局,而且它是一项人为因素作用于环境很明显的活动,所以,如果旅游区景观格局不合理,便会导致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生态灾难,还将直接影响到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经济社会的发展。2014年6月23日,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以贵州施秉云台山等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申请,云台山成为贵州省第三个世界自然遗产。在申遗成功后,该遗产地会因为地位的升格,外商投资急剧增长,旅游事业蒸蒸日上,但同时又得进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以此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统一。因此分析该遗产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在实现该景区景观格局的良性发展和资源的持续利用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促进区域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期SPOT影像,借助erdas8.4软件平台,对三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裁剪等预处理工作,得到三期校正后的影像。因研究区域的面积较小,在Arcgis10.1软件中,对三期校正后的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得到施秉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地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期的景观类型图;然后进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特征分析和景观类型随海拔、坡度变化规律分析,最后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社会经济和政策及制度)两大方面分析其与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有下:(1)景观类型结构分析的结果说明,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排第一位的是有林地,并且数值为增加趋势(60.12%、60.59%、61.04%);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分析的结果显示,有林地的面积在两个研究时间阶段内的变化情况是分别增加133.18hm~2和126.34hm~2;景观类型转移分析的结果说明,在2005~2015年间,转入的景观类型主要为灌木林地和有林地,研究区以有林地为主。(2)景观格局指数特征分析的结果说明,在斑块类型尺度水平上,耕地的PD值都是最高的,该斑块的破碎化程度较其它景观类型来说,都是最大的;AREA_MN值、ED值、PAFRAC值和LSI值显示有林地的破碎化程度最低、保存趋于完整且被隔开的程度低;在研究时段内,虽然NP值最大的不是有林地,但其LPI值、CA值和PLAND值都是最大,表明它是研究区的优势斑块。(3)在景观尺度水平上,研究区在研究时段内的SHDI值和SHEI值表明景观类型较单一和各景观类型分布较为均匀;COHESION值和SPLIT值说明研究区景观空间连通性增强,变聚集,破碎化程度减弱;DIVISION值说明研究区内景观的细分的斑块类型合并为一类斑块类型的程度加强;研究区的D值反映研究区整体景观只受一种嵌块体类型即有林地所支配,是研究区的优势斑块。(4)景观格局与海拔关系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研究的三个时间点上,耕地主要分布在1000~1200m的海拔段,在该海拔段上面积减少,AREA_MN值和LSI值说明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离散程度逐渐减弱,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变小;有林地主要分布在800~1000m的海拔段,在该海拔段上面积增加,PLAND值表明其为优势斑块;灌木林地主要分布在800~1000m的海拔段,在该海拔段上面积增加,LPI值说明分布集中和斑块一体化程度增强;疏林地主要分布在800~1000m的海拔段,在该海拔段上面积增加,LSI值和AREA_MN值说明离散程度减弱,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变小,斑块破碎化程度变低;草地主要分布在800~1000m的海拔段上,在该海拔段上面积减少,LPI值说明其分布分散,破碎化程度变大。(5)景观格局与坡度关系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研究的三个时间点上,耕地主要分布在5~10°的坡度段,在该坡度段上面积减少,AREA_MN值和LSI值表明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离散程度逐渐减弱,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变小;有林地主要分布在>25°的坡度段,在该坡度段上面积减少,PLAND值表明其为优势斑块;灌木林地主要分布在10~15°的坡度段上,在该坡度段上面积增加,AREA_MN值表明灌木林地的分布由破碎化向一体化转变;疏林地主要分布在10~15°的坡度段上,在该坡度段上面积增加,AREA_MN值表明破碎化程度变低;草地主要分布在10~15°的坡度段上,在该坡度段上面积减少,LPI值表明其分布分散,破碎化程度变大。(6)自然因素分析的结果说明,施秉县在2005~2014年间,年平均气温、日照总时数和总降水量未发生较大的波动,所以大气候因素未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产生明显影响;但遗产地的小气候可能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7)道路缓冲区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研究的三个时间点上,在半径为100m的缓冲区里,耕地是其分布的主要景观类型,面积呈现减少趋势,AREA_MN值表明2005~2015年破碎化程度变弱,斑块一体化程度加强;在半径为300m和500m的缓冲区里,有林地是其分布的主要景观类型,面积呈现增加趋势,LPI值表明在2005~2015年间,有林地分布集中,破碎化程度降低。(8)旅游发展因素分析的结果说明,从游客视角分析,游客数量增加、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数量增加、践踏植被、毁坏公共财物、破坏游玩秩序等不良游览现象的多次发生,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地的景观格局就会受到影响。从旅游服务行业人员视角分析,解决因游客接待量大导致的与之相应增加的服务行业人员的生活居住问题,就得占用原生态土地,导致该地的景观格局受到影响。从旅游服务行业视角分析,房地产、度假酒店、房车营地等出现的结果会使越来越多的自然景观转化为人造景观,该地的景观格局受到影响。(9)政策及制度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申遗过程势必会对景区内的景观格局产生变化,申遗小组会对景区内的景观进行规划,加强景观的保护和管理;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区域的景观格局产生影响;在该地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使得当地的森林蓄水保水作用逐渐增强,地表地下径流得到调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