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用于指明“文本之间的关系”,按照这种理解,任何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互文。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互文现象非常明显,包括复现、互文转写等多种形式。在2016年出版的由Eva Lüdi Kong翻译的第一个《西游记》德语全译本中,译者重构了小说中的互文现象,很好地呈现了《西游记》的文化意义。本论文以瑞士译者Eva Lüdi Kong的《西游记》德语全译本作为研究材料,建立汉德平行语料库。以Holthuis的互文性理论为支撑,首先考察《西游记》中文文本在篇章、句子、词语层面的互文现象,然后在汉德平行语料库帮助下,基于原文和译文文本研究互文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被重建的;同时考察译者如何通过注释、后记等副文本与译本正文本构建互文关系以及构建了何种互文关系。研究发现,在篇章、句子、词语层面存在着“复现”“互文转写”等互文现象,这些互文现象受到体裁、宗教因素的影响。德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首先传达了原文语义。接着,通过“仿拟”“替换”等方法,互文在译本中被重新构建出来。德语译本副文本与正文本之间形成功能性互文,副文本不仅对正文本具有补充信息作用,而且对正文本的内涵具有很强的阐释功能。因此,在文学翻译中,通过不同方式重构互文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