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稳定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城乡差距加大问题非常明显。目前,我国正发展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悬殊,城乡分割治理的消极影响逐渐凸显,在此情况下,城乡发展不均衡衍生的诸多问题必将阻碍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打破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将打造新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提上议事日程。2002年,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阐发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2003年召开,在会议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五个统筹”思想,将“五个统筹”之首列为“统筹城乡发展”。2012年,十八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至此,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探索城乡发展的内在规律、作用机理和一般规律,对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求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本文以沈阳市于洪区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示范区为个案,探究地处大城市边缘的于洪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式与可行方法,并将其成功经验普及到其他地区,为控制和减小工农差别、城乡差距,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运用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以深入系统分析我国及沈阳于洪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基础,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二阶段选择模式,并对模式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八章:引言部分,提出研究问题,阐述研究意义,确立研究目标及重点。第一章,城乡发展问题综述,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综述,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特征及要求进行理论界定。第二章,研究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机制与实现路径。从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城乡二元关系的发展演变出发,归纳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一般模式,包括“以城带乡”发展模式、“以乡促城”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从内部动力因素、外部动力因素和环境动力因素三方面研究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认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推动解决农村产业发展问题、完善金融体系和农村组织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功用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建立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结构五个方面。第三章,概述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从解读我国颁布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出发,总结了我国统筹发展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公共物品等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就;提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统筹方式粗放、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城乡居民待遇不平等;指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农村发展仍存瓶颈、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制度安排偏好城市等方面是我国城乡不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分析于洪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从经济、城乡空间、生产要素三方面分析于洪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背景,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于洪区统筹城乡发展在战略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城乡经济调整、民生社会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最后分析于洪区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第五章,研究于洪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根据于洪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于洪区统筹城乡发展二阶段模式,即统筹城乡发展初期采取以城带乡的辐射型发展模式,在资源配置、公共产品提供、社会保障、空间作用四方面以提高要素流转配置效率为根本目的构建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后期采取城乡并进的网络型发展模式,构建城乡空间网络、城乡产业网络、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以及城乡制度融合四个“网络”,最终实现全域城市化。第六章,研究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成功模式及借鉴经验。分析总结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成都市、重庆市、浙江省三个典型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统筹城乡发展应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法规政策为保障,以财政支持为保证,着力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农民,将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第七章,研究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对策措施,建议建设重点集中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三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