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资本配置效率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国或者一地区资本利用效率的,资本利用效率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好坏,而现有研究表明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无疑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路上的拦路虎,因此研究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分权制改革遍布全球各个国家,对经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金融分权虽然作为经济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缺乏正式的制度规范,且往往呈现“自下而上”的特征,长期以来并不被学术界所关注。且金融分权是指金融发展权和金融监管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这些权力的分配往往意味着中央和地方对资本的控制力度的变化,因此从金融分权的角度研究资本分配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依照理论框架的构建到实证检验再到提出解决对策的逻辑,以我国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分权度量结果为出发点,以提高我国资本配置效率为目的,找到金融分权影响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事实依据,以期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而言,在理论分析部分,通过对金融分权发展历程的梳理明晰了金融分权主要有显性分权和隐性分权两种特征,并且从市场失灵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金融显性分权形成的路径,从财政分权背景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角度分析了金融隐性分权形成的路径。并在借鉴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对金融显性分权和金融隐性分权影响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作了理论梳理,找到了这两种特征的金融分权对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作用路径和作用方向。提出了“金融显性分权主要从缓解央地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促进地方金融市场化发展两个方面提高了地区资本配置效率”、“金融隐性分权主要会增加地方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以及干预地方银行的贷款配置两个方面降低了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和“财政分权会降低金融隐性分权对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负作用”三个研究假设。在实证分析部分,以2006-2017年间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三个理论模型对以上三个假设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假设成立,之后又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研究结果可信。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显性分权通过缓解央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制度成本,对提高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大有助益;金融隐性分权使得地方金融市场过于膨胀,引发金融混乱,从而降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2)财政分权能够缓解地方政府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带来的预算不足,因此能够缓解金融隐性分权对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负作用。(3)我国资本配置效率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且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且以股票融资量度量的金融市场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产生了负作用。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1)进一步下放金融和财政权力,提高地方政府发展的积极性。(2)加强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3)优化我国资本市场结构,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