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民众精神生活问题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i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生活是由人们知识、信念、信仰和理想等构成的精神系统,是支撑人情感和理智、追求精神归宿和心灵寄托的源泉。不同的个人有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不同的家族、群体、民族等共同体也有它们的信念和信仰系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精神生活也呈现出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加之西方发达国家将其社会价值观在我国大肆宣扬,使民众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拜金主义、物欲主义的沼泽,人的精神生活出现了滑坡,变成了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如何解决当前我国民众精神生活所出现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本文以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为时代背景,以民众的精神生活为主线,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工具,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民众精神生活状况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解决民众精神生活问题的建议与对策。论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致力于从对精神生活的基本概念、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民众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等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本质属性及特征,并指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辩证关系,为之后的问题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特点以及民众思想观念随之产生的变化。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社会转型期民众在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拜金主义的大肆泛滥增加了民众追求金钱、财富的欲望,导致其在财产、友谊、家庭、自我等方面发生价值观念的混乱;其次,社会道德滑坡。一部分社会成员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假冒伪劣成为社会公害,一些人的行为一再危及道德底线。再次,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还未完全除旧革新,因此造成了人们价值信仰的缺失;最后,当传统的精英文化逐渐为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替代,就不可避免会导致民众精神生活的世俗化。而究其原因,选取了四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经济、政治、文化与个人。第四部分,论述了社会转型期解决民众精神生活问题的对策。第一,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为民众精神利益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为精神利益的实现提供政治环境;第三,加强文化建设。主要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和丰富民众精神生活这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第四,充分发挥媒体力量,传播正能量;第五,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个人素质。
其他文献
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当承担对其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水平,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重要途径。如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获取文章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的重点。从宏观角度说,阅读和写作一样,没有固定的套路,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社会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本身极为复杂,价值秩序理论则是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和黑龙江省委一号文件以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优化黑龙江省水利厅所属事业单位人才结构,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水利厅人才队伍的整体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建设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并不断走向完善。但客观地讲,在这一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近的教学方式被提出,它将传统学习与e-Leaning相结合,对提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教育现状
价值观教育领域中的接受主体因素研究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和道德接受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并结合价值观教
近50年来,全球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主产国格局基本稳定。稻米消费总量持续上升,人均消费量趋于减少,大米期末库存量和库消比逐年下降,人口增长是推动稻米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法律在社会调整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判决是通过法律解决纠纷的最终结果。既然要解决纠纷,那就必须要让当事人接受